供稿:谭恒 审稿:丁娟娟 发布时间:2025.03.13 浏览量:331次
为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3月13日上午,教务处副主任张禹带领廖荣鑫、陈茜、李琳琰、隗祎、谭恒等教师团队前往合肥市第八中学,参加“AI赋能科学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本次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教学展示与经验总结,为参研教师呈现了智能技术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前沿实践。
1.专家引领,探索智能教育前沿
会议首项议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朱孟潇教授作题为《智能教育中的过程性数据分析研究》专题讲座。朱教授以眼动数据、生理信号、日志数据等行为数据为切入点,结合案例生动阐释了过程性数据分析在教育领域的三大应用方向:一是通过数据建模优化学生成绩评估与任务设计;二是精准刻画学生解题思维路径;三是构建基于高阶能力的智能测评与个性化学习体系。讲座中,我校教师深刻体会到智能设备采集行为数据的科学价值,并对教育场景中的多模态数据分析技术有了全新认知。
2.课堂实践,展现AI赋能新生态
在课例展示环节,徐翔老师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以VR虚拟游览科学岛合肥现代科技馆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回溯原子模型发展史。课堂中,学生通过AI对话平台与“门捷列夫”跨时空互动,借助智慧课堂系统中的“星火对话”让学生完成好题分享;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分别以志愿者讲解员、参加强基计划面试学生的身份,运用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生成元素周期表意义和价值的文稿,培养自主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素养。
容兰老师的《粒子轨道设计工程师挑战赛》则以项目式学习贯穿全程。通过AI模拟中国粒子加速器科学家发布任务,学生在AI辅助下完成轨道设计挑战。课堂中,教师通过即时AI答疑、分组协作引导,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又强调科学探究精神。容老师强调:“要善于使用AI,但不能让AI代替思考,科学探索必须扎根于求真务实的土壤中。”这一理念与我校“课堂思政”倡导的理性精神与价值引领高度契合。
3.总结提升,锚定智慧教育方向
活动最后,安徽省教科院胡敏主任作总结发言。她强调,AI赋能教育需加强联合高校开展科学教育研究,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应主动学习新技术,将AI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实践。针对技术热潮,她呼吁“让AI倒逼课堂回归教育本质”,聚焦青少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胡敏提出,AI技术应助力教与学的双向变革、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助力精准教学实施和课堂评价优化,最终实现从“知识灌输”向“素养培育”的跨越。
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AI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教育新样态,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注入科技动能。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