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1 浏览量:1926次
高一(8)班 赵超涵家长 黄磊
编者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一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为了推动家长们更好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实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教育效果,合肥一六八中学于2020-2021学年度寒假期间开展了面向广大家长的第四届“家教心主张”主题征文活动。家长们反响热烈,积极参与,现将部分征文与广大家长朋友共享。
“鳄鱼妈妈跟鳄鱼宝宝说,你看海豚宝宝多厉害,它可以跳那么高,可以倒立在水面上游,你要努力学习。鳄鱼宝宝说,妈妈,你示范一下。”这是国际知名教育专家刘墉说的一个小故事。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出类拔萃,很多时候都喜欢把自己的主观美好愿望、自己对生活的目标强加于孩子身上,不能接受孩子的普通平凡。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带着他们各自天性降落于这凡间,他们禀赋各异,千山千色,万物万情,随性而行。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可能存在目标和理念的差异,但就我而言,我是遵从孩子内心朴素的想法,不把我们自以为是的观念强加给孩子,随其心,尊其性。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培训机构,比如幼升小辅导班、小升初衔接班、初升高预科班等,我们家孩子是一个也没有上过。看到很多家长的担心和忧虑,看到其他孩子都在超前学习、超前奔跑,我也对自己的佛系产生过怀疑,也想给孩子报一个什么文化课补习班。可孩子却喜欢画画,喜欢跳舞,喜欢艺术……当其他孩子都在幼升小辅导班开始学汉语拼音,100以内的加减时,我的孩子却在游泳池里欢快的学着蛙泳;当焦虑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衔接班时,我的孩子却在家里全神贯注的在画画。
“应无所往而生其心”,随性不是随便,性本天成,全在心中。让孩子自己知道他内心需要什么,心中有目标,心才能静得下来,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事情时才能投入。孩子这些年画画考了八级,小提琴考了十级……这些基本上都是孩子自己要求学的,我也觉得挺好,也没有所谓的耽误了学习,至少在进入合肥一六八中学之前就是这么随性而行的。尊重孩子天性,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龙成凤,做一只啼叫婉转的山雀也挺好。我始终相信,心之热忱,则生如夏花,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颗好奇、笃定、热忱的心,做一个平凡的自己。
老子说:“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记得孩子上小学,有段时间迷上剪纸,常常家庭作业做不完,特别是一些默写和重复性的抄写,都是我帮孩子代写完成,老师也很幽默,在作业本上画一个大拇指,然后再画一个大笑脸!剪纸迷了一阵子,光是彩纸,剪刀就买了一大堆,过了不久,忽然兴致全无,这些东西就束之高阁,直到上高中才收拾起来送邻居一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孩子的兴趣爱好可能因为一件事、一个念头就产生或者消失,让他亲身尝试和经历比说教一百次都有效果,家长要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的去评判。
“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有为”。孩子初三开班级家长会,班主任让我发言,谈一谈教育心得,原本是希望介绍孩子怎么刻苦认真学习,我一上台只说了两句话:“第一,每天让孩子保证8小时以上睡眠;第二,保证学习效率。”班主任问:“没了?”我笑答:“没了。”底下家长大笑。其实我说的都是实在的话,我也是这么要求孩子做的。即便在关键的初三,让孩子树立一个“有为”的目标,保持“无为”的心态,这样才能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无为而治,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做一个“粗心”的家长,做一个开明的父母。
爱里面包含着欣赏,我们爱他,就要欣赏他,并且要让他知道我们欣赏他,要把那些他看不到的好,告诉他。当他们用过度的乖巧和懂事去换取父母的爱,这不是孩子的悲哀,而是父母的悲哀。随性而行,无为而治,做一个平凡的自己,平凡也是朴素的美德。
(政教处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供稿)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