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5.20 浏览量:1504次
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同样的事,有了不同的心理感受,便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困苦中,一个乐观的人,仍能苦中寻乐;而悲观的人却会觉得苦不堪言。
例如,在一个夏天,有两个人住在一个旅馆里。旅馆实在太简陋了,蚊子东飞西撞。其中一个人觉得无法睡眠,心理十分烦躁,难以忍受;而另一个却安然自若,虽然没有睡着,但却不断地挪动身子,不让蚊子落在自己身上。
那个心里烦躁者见状,便问那个泰然自若者说:“蚊子这么多,你怎么还是那样平静,好像和蚊子戏耍一样?”
“这很简单,蚊子是多了些,但是我们毕竟在这深山老林中有一个歇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个简陋的旅馆,我们不是要在外面露宿吗?再说,这里的蚊子虽多,可是只要我不停地动,蚊子就不能落在我身上,我也就不会被蚊子咬了。这要比我在遭人陷害时双手双脚被捆,任凭蚊子咬而不能动弹要好多少倍了。”
于是这个觉得烦躁不安的人明白了,自己所以感到苦不堪言,是因为自己在蚊子袭来时,想的是如果在自己家中,现在可以开空调,不会有蚊子。正是由于想的是自己的豪华的生活,因而面对困扰就觉得苦不堪言了。而对方虽然家里也有空调,但在困苦的情况下,他不是想自己那舒适的生活,而是想只身在外,在深山老林中,能有个地方住已经是大幸;如果没有地方留宿,那就不只是蚊子咬,而会有生命之虞了。
可见,人在困苦中,如果只想美好得意的事情,必然会因为反差的增大而苦不堪言;如果把眼前的困苦和过去的艰难比较,就觉得现在还不是最差的情况。这样,面对困苦,就能泰然自若了。这就是说,在困苦面前,能否有一个好的心境,是能否快乐的前提。心境好了,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心境不好,一切都会让人烦恼。而要有一个好的心境,想问题要用退一步法才能实现。上面所说的两个人,感到苦不堪言的人,由于没有退一步想,所以他便陷入困苦;后一个由于他能退一步想,所以在别人感到苦不堪言时却能不改其乐。这个道理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有过生动的描述,鲁迅先生则从反面概括为“精神胜利法”。虽然这种方法的确如鲁迅先生分析的那样,是一种对自己精神的麻醉。可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如果还想拥有一些人生乐趣的话,也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