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7 浏览量:1443次
“我们的学校仍然是这场科技革命风暴没能席卷的最后一个角落”。” 这是我们对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不负责任,对我们未来的不负责任。
——默多克演讲《教育:最需要开垦的地方》
今天上午,华师大二附中全国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带给我们语文研修班的全体老师一场题为《数字化时代最需要研究能力》的专题报告。肖老师亲切平和、谦逊深刻。他娓娓道来,联系生活现实;旁征博引,阐释深层有力。他用独到精炼的发言,敲响我们思想的警钟:与时代接轨,让思维同步,和学生一起感受数字化时代下如何教语文、学语文,享受指尖教育乐趣,提升语文研究能力。如果我们的老师固化意识,不研究探索,不总结反思,不创新变革,不能紧随时代步伐,就是“对我们未来的不负责任”,就是毁了我们的未来,而不仅仅是我们的语文教育。
肖老师从数字时代特征谈起,强调数字化时代已经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意味着我们课堂教学动态更新、内容创新、跨平台的世界交流共享。并以几大事实作有力佐证,得出相关结论:情商比智商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学会学习比获取知识重要,视屏学习比课堂学习更有优势;数字化时代更使学校教育优势丧失。他感慨“教师难当”的现状与困境,由此更是强调了数字时代下我们要有转变教学观念、顺应时代潮流、跟上生活节奏、接轨学生需要的新型教育教学意识和方式,提出“享受指尖上的智慧教育”这一观点。
肖老师认为,未来教育观应该是一切皆服务、事事可在线、更快更便捷、更加个性化,生活与工作方式的变革是移动性、选择性、自控性、混合学习(线上线下)和个性化学习的呈现,未来学校质量不是分数,是优雅公民;不是成绩,是创造力。他阐述了教育改革的几大趋势: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系统开放化,继而提出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变传统课堂“先教后练”为翻转课堂下的“先学后教”方式,从而提醒我们教师角色要转变,把自己由课堂主导者转为辅导员、助学者、引导者,转变课堂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研讨和练习;教师点拨辅导,重点解决学生做功课的困难。同时指出,学生角色也产生相应的变换,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基于理解的学习和遇到困难随时向老师同学求助,等等方面。总之,教师要做到少讲多学,着重培育学生研究学习习惯与能力。他提出数字化时代教育要有思想准备,作为老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也使自己爱上数字时代;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妥地尝试跟进。而数字化时代更凸显研究能力,教师必须把三种重要技能教给学生:会处理海量信息、会学习 、会交流,认为聚焦“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是大趋势。肖老师着重就高中生研究能力的指向、研习能力体现的几个方面、高中研习能力生成的状态、高中生研究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几方面阐释。
肖老师还对研究型课堂的常见模式进行分类陈述,要为引导争辩的课堂、充满疑问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唤醒智慧的课堂的营造和建设而努力研究探索。他指出了研究型课堂的外在标志有“三声”体现,即掌声、笑声和辩声,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三声并俱,而非死水一潭。而对教师如何去讲课,他又提出了研究型课堂的“讲”的三个原则:滞后性的“讲”、不透底的“讲”、循序渐进的“讲”,意在激发、诱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深入质疑的学习意识,塑造问题探究的思维品格和习惯,化被动接受为主动研究并有效获得,而这恰恰是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最后,肖老师提出研究型课堂的“对话”是的三方面呈现:问题驱动性、及时评价性和双边活动性。这种课堂“对话”呈现无疑是在告诉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探究性,教师评价的及时性、针对性、具体性,以及师生课堂互动的效率、效果、效度。
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还是无意识地跟着中高考的指挥棒,注重知识的反复讲解,习题的大量训练,以期在考场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诚然,传统的方式的却能让勤学苦练的学生取得考试中的高分。然而学生有灌输得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实用性却很低,更可怕的是,学生在长期的被动的教与学中,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渐渐枯竭。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别说推动社会的发展。面对现实、面对课堂,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困惑。今天上午,肖老师带给我们的这堂讲座,正好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科学的理念,提出了具体有效的措施方法。
通过今天的研学,我们参会的语文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珍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珍视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负起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华师大研修班 语文组: 曹亚娟 王娟 供稿)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