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7 浏览量:1105次
7月10日---16日,我有幸参加了华东师大举办的第四届“卓越教师”暑期培训,本次集中培训管理严格,服务周到,氛围浓烈,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你在更新自己的时候,你就最快乐。”参加本次研修颇有共鸣。自己在系统的更新自己,其实也就在大把地享受快乐。在智慧的碰撞中,我收获颇丰!
此次培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通识集中学习”和“专业分科学习”。在前三天的通识学习里,我从华师大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那里知道了最前沿的教学理念,第一次明确什么是“慕课”,也了解到它在教育界的影响。它将是一场教育革命,在基础教育领域,它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变革。大规模微视频开发和翻转课堂的实施,让个别化、自主性、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在慕课建设和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催生和造就一批新时代名师。同时,慕课建设有可能让已成格局的“名校”、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系统重新洗牌;从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育专家、研究生导师、教授李家成先生题为《通而不同,贡献依然——对中美小学教育的比较》的讲座里,从教授大量的调查例举中看到了中美小学教育的不同,深刻体会到中国教育的改革身为教师需关注国际背景、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更新的能力、注重空间的自我拓展;从华师大心理学系唐思群教授关于《情商管理》的讲座中受到深深的启发:当老师只要关注在情商上的提升,于人于己,于生活于工作都将有全方位的改善;做老师的,只有“俯下身子”去体会学生的需求,与你的学生,表达出你的信任与真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实与可靠。那么你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拥有成就感,同时也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成就感;从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导崔丽娟教授《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的讲座中,学会了如何管理我教师自己的情绪,又该怎样去应对教学工作压力。
如果说前三天的通识学习是让我了解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那么接下来的分学科学习则让我进一步走近了专家,他们通过面对面的讲座来指导我的实际教学。每一个专题讲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厚重的思考,激发了大家学习研讨的内在动机,充分地引导大家学习和思考。在华师大学习期间,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并写下一些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现将所思梳理如下:
上有文化之课,做最美丽之师
老师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显示自己是强者?好老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人。老师,您微笑时最美!老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孩子们一句句真诚的话语道出了对老师的要求,对课堂的期盼。
这是分学科学习的第一天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原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上海市语文名师基地主持人、现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的程红兵博士作的题为《教师教学执行力》的报告中向我们传递的信息。
程教授从学校领导的观课评课讲到学校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学校教学过程的管理。一言一语无不包含了一个领导者教育家的风范。从教学常规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反馈辅导、测试评价五个方面给我们做报告,同时又不忘提醒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知识可以使自己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跳得起,飞得高。
现在有些学校离教育的初衷、教育的本源渐行渐远,而守护教育、发展教育的根基其实就在课堂。但程红兵教授在担任校长期间坚持带班上课,而且所带的班语文成绩在年级组总是第一名。他每接收一个新的班级,都会布置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每课一首诗、每月一书,三年坚持下来,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自己也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在和学生就文本讨论的两节课里,他总是要求后面的同学观点不能与前面的重复,而他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发言,反思我身边的教育又是怎样呢?有的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里怎么说的就怎么教。老师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孩子们有时候责怪我的课堂枯燥,想来那应是我难以讲出学生们不知道的东西,在知识与分析层面上,我做教师的与学生没有了差异吧!
正如程教授所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聚焦课堂、减负增效”这是当下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要把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呢?首先教师应该要了解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检查),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概括与提练),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讨论与交流),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讲授与阐明),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活动设计与示范)。只有做到这我在可以称为“聚焦课堂”。这样的课堂,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学生需要什么教什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
程教授还提到教学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第二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第三境界: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我想我是时候对自己一成不变的教学要做适当的反思和改变了。也许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但是现在新课程观已经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了。在没听讲座之前,这些东西我似乎很少想到,今后的教学我会静下心来想一想,只有做到了这些才不会再做教学上的无用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为学生所喜欢,老师才为学生所肯定。语文课才真正成为了有文化的课。
脚踏实地学经典 返璞归真教语文
这是又一个高考结束,又一个高考成绩已经公布,又一个分数线已经划定的季节。
对于众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此刻分数高也罢低也罢,无论欢喜忧伤,反正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苦苦应试的12年,终于结束了!此后,不管是否进入心仪的大学,他们总算可以由着自己的兴趣学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了。但反观准备应考的那么多年,孩子们会感叹为了追求一个漂亮分数,忽视了多少知识或者能力的积累?本该从小培养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乃至科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就这样被应试吞没……取而代之的是做“阅读分析”题目时,为了吻合“标准答案”而进行的疯狂的练习;语文老师们在悲哀语文被当做了数理化在练,孩子们只关心题目做得对不对,不太关心语文我读到了什么,又读了多少……
语文,已被边缘化的主课,难以靠短期突击取得好成绩,也难以拉开分数上的差距。为何语文会走到当前这个地步,借用给我开讲座的华师大赵志伟教授的话说就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已然成为了经院哲学,难懂。
赵教授在讲座上指出“如今学生不喜欢阅读,有一大半原因来自现代文阅读。一篇课文,被解读得支离破碎,逐段讲解。过多的停顿,减弱了阅读兴趣。”这让我想到了刚带完的高三,反思我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他所说这样。孩子们为了自己的阅读答案更贴近标准答案不断的做题,不断地学会把标准答案分解开来,找到答题的方法和规律,尽管后来他们做得越来越接近“标准”,可是孩子们却越来越反感阅读作品,甚至有孩子告诉我,整篇文章到底讲什么他并不知道。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这分明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吗?为什么我的语文教学要科学化呢?语文不是科学。汉字的组合变化无穷,意义也不尽相同,又岂是科学能比。高中语文多知道些“是什么”,少问一些“为什么”。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该怎样去践行赵教授的观点呢?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学生在初入中学时的一大难点。当然这也延续到高中。虽然在初中阶段有所涉及,但毕竟是非常浅层面的,主要以老师的带领阅读为主;一下子面对一个单元三四篇的文言文阅读,同学们通常因为缺少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实词的积累而感到困难很大。尤其是到高三复习的时候,不少孩子很怕做古文阅读题,不是看不懂文段就是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能掌握。想想高中三年,我花了多少时间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呢?又用了哪些方法去对孩子们阅读古文的能力进行提高呢?一场讲座下来,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多带孩子们看看古代经典,其实高一的时候,孩子们是有不少时间可以用来阅读的。我可以固定时间带他们去阅览室,可以和他们一起分享阅读的感悟,可以将五四之前的名家作品推荐给他们阅读……方法各异,而不是让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背记“参考答案”上,这些不确定的答案一旦碰到灵活多变的题目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不再把语文当作科学来学时,我的语文教学也就真正达到了有效。可是这样的兴趣却是要老师来培养的。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赵志伟教授总结出“返璞归真教语文”。是的,何为“语文”?语言与文字的结合。什么是语文老师?就是能在口头和笔头上都对学生又影响的师者。可是语文老师的板书不像样,背几首古诗尚且困难,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所以加强基本功训练,强化钢笔和粉笔的书写能力,多一些古诗文的积累,上课不照本宣科;有比较广泛的阅读面,古今中外,文史哲科学方面的阅读都有一些涉及,这样教师的兴趣爱好自然会直接影响学生。无论你的课上得多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学习,他们佩服你愿意效仿你,你的教学才算成功了一半。想来这是作为老师的我将要长期告诫自己,并努力去付诸行动的。
为期一个星期的培训学习结束了,有句话说得好“学无止境”。人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的,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有机会聆听专家学者之言,感悟教育的真谛,充实自己,追寻卓越之路。
(华师大“卓越教师”参训组)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