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8 浏览量:825次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卡尔·雅斯贝尔斯
我们常用“小家”来形容一个班级,班主任是“家”中最值得信任的“家长”。
但是,这种“信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无形的陪伴、观察和引导中,慢慢产生。
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像身后的一道微光,前行时照亮方向、回望时支撑力量。而对于班主任来说,用从不缺席的陪伴获得“被信任”的光环,则是他们和学生之间一切故事的起点。
在2023年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赛中,国际部的班主任们带来了他们教育生涯中,和学生之间因为“信任”而发生的故事。
在故事里,有规训和成长,有不曾经历过的考验,也有质疑的声音和向好的蜕变......
01/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和他们一同成长
林肯说过:我不在意你曾堕落,我只在意你是否会崛起。
“他是我见过第一个直接‘怼老师’的人,也是第一个当我面‘怼家长’的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主动帮我解决上课白板问题的人,第一个同学口中最热情助人的人。”
在做班主任的这些年,王利老师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而F同学则是王利老师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一个,只因为他更像一个“年轻的刺头”,一个在某个瞬间成长起来的“刺头”。
没有强行的限制,没有硬性的规劝,“虽然有许多不足,但是他身上的闪光点依然存在,比如他的IT技能很出色,他热忱助人和同学打得火热”。
基于此,王利老师的选择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上紧抓不落,生活上正向引导,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齐力,让F同学在潜移默化中从“年轻的刺头”成长为“可靠的小朋友”。
“他曾用无数个第一次,为自己贴上‘叛逆’的标签,但是三年成长,他也用行动让我们所有人眼前一亮,说起来,他现在是很多人的榜样”。
从校文化的多元包容到班主任的“润物无声”,她说,「这是一个让孩子自我发现的过程。」
02/
“无心之举”大于直接教育
真正好的教育,往往是在不经意的瞬间,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赵鹏老师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无心之举”所迸发的巨大能量。
“班主任,是世界上唯一除父母外,希望孩子过得更好的人”
作为小镇出来的老师,赵鹏老师始终铭记幼时班主任对自己的影响,“在那个年代,女同学生活不便,于是班主任带领我们男生去为她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无论谁家有困难,班主任的身影永远第一个出现……”班主任在一言一行间,重塑着赵鹏老师对世界的认知和向往。
而如今,赵鹏老师也希望以前师为榜样,站在一六八国际部的更高平台之上,带着学生走出一条更优于过去的向上之路。
事实也证明,除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老师的言传身教,往往更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对未知的渴望。
03/
包容才会看到孩子的改变和成长
“他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学生,但也是最令我惊讶的学生。他口语流利,雅思却考了6分;他家庭条件优秀却不爱洗澡;父母皆是高知他却总受排挤”。
这是李一凡老师对Z同学的总结。
李老师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会需要带着自己的学生去洗澡,却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天之骄子的“尘世烦恼”。
“相处后我才知道,他雅思失利只是因为面试时疯狂卷裤脚,而倍受排挤是因为无论在内还是在外,他似乎都是格格不入的那个……
我不断告诉他,尽管你的成长环境不同,但无论身处何方,无论他人说什么,你都是黄皮肤的中国人,这一点不容置疑。”
学习的路上,无非是发现问题而后再解决问题,经过李老师的“疯狂信心建设”,后来的Z同学,获得了雅思八分的好成绩,还拿到了奖学金去往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在我们看来,教育不只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一六八国际部的老师们除了教书育人之外,更注重严爱相济,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赢得学生和家长信赖。
04/
不一定要教 但一定要会爱
在一六八国际部,我们始终向老师和孩子传输一个理念,学会去爱,才是成长的必修课。
在董雪宁老师的分享中,不止一次提到了这一点。“不一定要教,但一定要会爱。尤其在孩子学业压力大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爱,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往往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问询者到倾听者,我用了两个学期的时间,才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
而在两个学期之后,曾经内向的同学也实现了从一开始的不爱说话到如今和同学们相处甚欢,从一开始拒绝学习到如今主动提问,改变肉眼可见。
和董老师一样,在分享类似案例的学生故事之时,班主任许亮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我们需要站在一旁以朋友的身份去倾听,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05/
不立规矩不成方圆 爱需要督促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而给孩子立规矩,则是为了让他们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这是我们的职责。
在方川林老师的班级里,有这么一位学生小G。“我们允许犯错但不允许一直犯错,一次的迟到可以原谅,但总是迟到就是性质问题。”小G同学一连多次的迟到,让方老师发现了问题。
为了让谈话更加亲和、影响更加深刻,方老师选择利用自己午饭的时间,将G同学邀请到食堂。在对话中方老师了解到,由于学业跟不上,小G的家长便为其在课后报名诸多补习班,在补习、作业、上课的轮流加码下,使得他对学校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总想着多“磨叽”会,即便迟到被罚,也心甘情愿。
得知缘由的方老师,没有选择第一时间责怪小G,而是先为其提供了解决办法。
1.学业跟不上便去办公室找老师答疑解惑;2.时间紧俏便提前准备,并由老师线上督促;3.课后补习从不是我们推崇的风气,经过和家长沟通,为其取消了除雅思外的一系列课外辅导班,而小G的成绩也在不久后有了显著提升。
在方老师看来,教育孩子并不能一味地施压,找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06/
世界上总有些人在关心你
俞晓霞老师的故事发生在其支教期间,贫穷的山村抵挡不了孩子们渴望山外世界的心,而俞老师的出现就像是照进现实的一束光,给他们带去了无限希望。
在教学过程中,俞老师不断介绍着有关大城市的生活,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无论如何也不要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不久后由于工作原因,俞老师回到了城市,因为怀揣着同一份对教育的执念,最终成为了一六八国际部的一份子。
多年后,当初的支教学生再次出现在俞老师面前,原来曾经的他因家贫选择了辍学打工,却又因俞老师当年支教时鼓励他们的话,毅然决然选择复读,最终考上了公务员。
“那种感觉就像,你在二十岁时无意给树浇的水,在三十岁那年看到了花开。”
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们也始终坚信,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美好种子,终将在未来开出耀眼的花。
07/
换个支点 孩子会找到方向
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充满孩子气却又渴望成为英雄。
钟俊锋老师的班级,有这么一个学生R,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一定是“固执”。他会为同学打抱不平、他会为认定的事死磕到底。“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必须将他引入正轨,才能让他的优点被大家所看见”。
如钟老师所说,在经过多次沟通后,他发现,原来R同学的症结在于其姐姐,他为姐姐盲目听从父母安排的人生而愤愤,所以无论父母说什么他都想反抗,甚至不惜放弃未来为同学打抱不平。
“如果这样会让你姐姐失望呢?”
钟老师的一句话将R同学拉回了现实,在反思过后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为了让姐姐骄傲而努力,最终他也用成绩证明了自己那些“固执”的用武之地。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翘起整个地球。而我们却想说,给孩子换个支点,他们能自己找到方向。
08/
来自学生的勇气 陪伴比说教更重要
“这是第一个给我温暖的人,第一次上课,她作为学生竟主动安慰我,甚至还给我画了一张自画像,我至今收藏”。
这是吴庆庆老师分享的主人公——C同学,她成长的三个阶段吴老师比任何人都记得清楚。
“从第一次给我温暖,到扑面而来的叛逆,再到成长,她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可思议”,叛逆时的措手不及,成长后的令人欣慰,吴老师始终坚信,给她点时间,让她成长即可。
“孩子的成长曲线偶有波折是很正常的事,这可能是属于他们的瓶颈期。
我们或是家长要做的就是始终在他们身后守护,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我们都将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09/
转变思路 放大学生优点
“刚开始时总觉得小K不合群,甚至毫无生活技能,可是谁又不是那么成长起来的呢”。
第一次感受到小K的“嘶吼”,是在储润润老师出差回程的高铁上。“妈妈没有接她,她不会点外卖甚至不会打车,但是她第一时间选择跟我联系,并且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她很信任我这个班主任”。
经过储老师的远程指导后,小k同学成功打上了车。她和储老师的关系又更近了一步。
“她的声音,也能是个优点”。抱着这个想法,班级后期所有的宣传活动,都有了小k的身影,甚至在班级比赛时,她堪比整个拉拉队。“其实她不是不合群,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10/
与压力共舞:P同学的成长之路
作为国际部高二年级的班主任,杨忠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致力于帮助学生成长,P同学便是最好的例子。
“她自我要求极高,每一次的得失都反复影响着她的情绪和自信心,高中学业压力加重时愈发显著。”面对P同学的这一问题,杨老师选择了主动介入,在和P同学的多次沟通后,终于赢得了她的信任。
“学业压力只是部分因素,和家人的沟通障碍才是影响她情绪的关键”。打开P同学和家人的隔阂显然没有想象中顺利,但是阻碍和误解并不可怕,杨老师充分给予P同学学业和心理上的支持,同时积极和其父母沟通,最终家庭矛盾渐渐揭开。??
“因为她,让我深刻认识到沟通和支持的重要性。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误解发生,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真诚的交流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11/
教育 是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
“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理解教育的艺术”。在刘珊珊老师的分享中,她谈到教育的艺术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懂得施爱的有效方法,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在刘老师的班上,学生W是个内心善良的人,“虽然入学时成绩不理想,但是我始终坚信她的内心深处有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于是在后期的教学中,经常能够在教室角落看见刘老师和W同学一起努力、奋斗的身影,W也从一开始对数学的抵触到数学高数获取双优成绩,刘老师倍感骄傲。
最好的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刘老师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求知,引领他们进步,让他们深知学习是一生的事业,而这也是我们所一直践行的理念。
12/
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新一代的教师更会夸孩子了,这不再是一种倡议,而是真实发生在一六八国际部的事。
在董文佳老师的班上,便是如此实践的。作为年轻班主任,董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教育的迭代”。“我希望尽量从我以前的教育环境中提升,给足学生鼓励和安全感,让孩子们在一个更平等、多元、有爱的环境中成长。”
抓住学生心理,及时督促;抓住时机,及时表扬;“降低”要求,给学生期待。这是董老师对于做班主任总结出的三大经验。小J便是最好的例子。
“他作业正确率很高但是字迹潦草,而且很乐于助人。我没有选择批评他的不用心,而是用他的优点去督促和感化。”当小J发现原来自己的优点班主任一直看在眼里时,改变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字迹潦草不可怕,不写作业不可怕,可怕的是偏见。”小J可能也从未想过,原来主动认真做作业,也能获得董老师在全班面前的表扬,于是在后期的学业中,小J开始了更加认真的学习,而这也正是董老师希望看见的结果。
进步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往往发生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在一六八国际部,这样的“教育小事”还有很多。
某种程度上说,故事虽小却让人有着别样的感触,鞭笞着我们不断思考,教育究竟是什么?而我们也要恭喜李一凡和方川林两位老师,将代表国际部继续参加合肥一六八中学校级班主任大赛,让我们共同期待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他们能够收获好成绩。
教育从不是一个独立的话题,即便我们为孩子建立一个学校的“乌托邦”,也无法阻挡现实的入侵。
因此,在我们看来,每个问题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耐心才能有回报。
多给孩子些空间,多给彼此点信任,才能真正实现言传身教。
供稿:胡晓雨 审稿:赵一红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