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政教处 审稿:徐峰 发布时间:2025.01.22 浏览量:211次
编者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为更好推动家校共育工作,引导广大家长朋友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合肥一六八中学开展了面向家长的第七届“家教心主张”主题征文活动。现将部分优秀文章进行连载并与家长朋友们共享。
2026届高二(14)班 陆子昊家长
我的弟弟是一个有个性、不喜欢拘泥于现成规矩,有自己的一套做事逻辑和想法的阳光男孩儿,他从来不按照爸妈的预设轨道走,爸妈那种“成绩至上”的观念直接让他感觉压力山大。更糟糕的是,他又不懂怎么和爸妈沟通,只能把所有不满藏在心里,表现得更加不耐烦。再加上爸妈有时候直接就用“学习为主,其他都先放一放”的“高压策略”,弟弟的情绪就越来越崩溃了。
而我作为家里的“半个大人”,自然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气氛。爸妈始终认为,作为高二的学生,弟弟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忽略其他的兴趣和娱乐。但我觉得,单纯的“高压”式教育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会让弟弟变得越来越压抑,焦虑情绪堆积,影响学习状态。于是,我决定做点事情——在不丧失自我个性的前提下,找到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来调节这种紧张氛围,减轻爸妈的焦虑,让弟弟能够更好地自我调节。
从“自由放养”到“合适的引导”
我开始察觉到弟弟有点“抗拒学习”的迹象,不是他不想学,而是压力让他越来越不愿意坐下来学习。单纯靠“管”和“逼”是行不通的。他从小就不是那种“温吞水”的孩子,要是过于压制,只会让他内心越来越抵触。要知道,弟弟一旦开始反叛,就像放开了风筝,真是无法控制。
我决定当他的“私人心理顾问”和“学业陪伴者”,开始通过与他聊天、开导来帮助他缓解压力,试图找出他焦虑的真正原因。每次开导,我都不想用“道理”说教,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他。
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坐在客厅,闲聊起来。我笑着说:“老弟,你这学习的状态,比玩游戏还专心,能不能给点时间放松放松?”他说:“我也想放松,但是我得让爸妈看见,我能做得更好。”我突然明白了他的焦虑点——他并不是不想学,而是压力太大,他想通过成绩让爸妈看到他的努力和进步。
我心里感慨万分,原来,他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自己,而是来自于“父母的期待”。于是,我开始帮助他调整一下学习和娱乐的平衡。我告诉他:“你可以继续努力,但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缓解压力,比如运动,或者看看你感兴趣的动漫,放松一下。但是,要注意,适度就好,别让自己累着。”这种方式,给了他一定的自由,也让他在学习中重新找回了动力。
从“成绩至上”到“兴趣驱动”
但改变并不容易,特别是对我爸妈来说,他们的教育理念比较传统,总觉得“学习最重要,成绩是唯一标准”。我爸有时候就皱着眉头说:“你弟要是不好好学,成绩肯定会掉,咱不能让他松懈!”每次听到这些话,我总是忍不住想反驳,但又不敢完全否定爸妈的担忧,毕竟他们心里都是为了弟弟好。
我决定耐心和他们解释:“其实,有时候,适度的放松反而能帮助孩子恢复学习状态。过度的焦虑和压力只会让成绩掉得更快。”为了让他们更理解,我和爸妈也进行了很多次沟通。我尝试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心态、兴趣和身体健康。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成绩提升反而成了空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爸妈逐渐接受了这个观念。于是,我们家就开始进入了“健康的娱乐加学习”的新模式。我弟每周都会抽时间去打羽毛球、参加社交活动,甚至还主动提出要尝试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比如看一些小说、做饭等,完全是为了放松心情,提升生活质量。
我弟对这种变化特别开心。以前,爸妈的“成绩至上”让他觉得自己被框死了,所有的时间都必须用来应付考试;现在,他终于可以在压力和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不再把学习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看作一种“挑战”,自己有更多的控制权。成绩开始慢慢恢复,而他也变得更加轻松和积极。
教育中的“轻松一课”:沟通与尊重
总结下来,家庭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调整教育方式,而孩子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像我弟这样,外向、活跃、个性独立,他需要的是尊重和空间,而不是简单的强制执行。作为家长,关键是要学会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尊重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终,我们家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严格要求”,而是“理解、沟通与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顺应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属于他们的精彩路。通过这个过程,我也学到了作为家长和兄长应该如何在尊重与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既能提供支持,也能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