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6 浏览量:704次
满城的红灯笼染出了新年的气氛,原本剔透的车窗被车厢里满溢的兴奋熏上一层薄薄的白雾,手指触及,写下欢乐的“新年好”。而今年,这三个字被写在了家中的窗户上。这是我第一次异乡过年,本以为会笼罩着乡愁,不曾想却得到了另一种圆满。
年是异乡与故乡的纽带。仿佛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口味,但当年夜饭上桌的那一刻起,才发现自己的味蕾依旧属于故乡。妈妈自家中带来的豆腐,清淡却回味悠长。姥姥亲手炸的丸子,软糯而油润,象征着新年的圆满。相似的菜色,相同的亲人,只那一张桌子,就在心中搭起了一个小小的堡垒,它的名字,叫故乡。
异乡过年,相比孤独,更是另一种幸福。除夕早上,同学们的祝福从一块屏幕传递到另一块屏幕,文采斐然,一看就不是群发的敷衍,一句句一字字,都是对纯真友谊的最好诠释。春晚开始,班群里的讨论中心从学习转移到了节目上,更有“热心观众”实时关注节目单,用“@”告诉同学“你爱豆出场了!”当新年的钟声敲响,那一句句“新年快乐,金榜题名!”既是对新年新生活的期盼,也是对更美好的未来的追求。
异乡过年,是圆满自己,也是为圆满中国梦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高三生选择留下,一方面是为了静心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在十八岁这个节点上选择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庚子年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感动,太多太多的思考。远处有钟南山院士年已耄耋仍旧在抗击新冠一线挺立的身姿,近处有老师们疫情期间不辞辛劳为同学们解难答疑,精选题目的身影。而在与《辛丑条约》相隔两个甲子的当下,我们更应明白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少一次外出,就少一成疫情蔓延的风险,多一分努力,就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多行了一寸。当我们的肩膀选择了承担,中华民族的未来就必定多一分光明。
《难忘今宵》优美的旋律响起,心里哼出那熟悉的旋律,万语千言归于一句“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
(文/高三6班樊远帆 图/黄菊艳 审/姚金玲)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