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师成长学院

外出学习阔视野,听课观摩促成长

发布时间:2024.12.09 浏览量:806次

12月5日,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高二物化生、政史地六科六位教师继4日语数外三科后赴杭州学军中学文渊、紫金港、海创园三个不同校区观摩学习,聚焦学术素养和深度教学,培养高阶思维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学校大门.jpg

 

物理、化学、生物会场 

许骥老师参加了物理会场的活动,聆听了三节关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同课异构。?镇海中学贺海军老师的课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他通过生动的“火车转弯问题”引入8个小问题,逐一剖析、层层递进。?学军中学毕韧老师的课堂充满活力,他通过“交通事故”事例引入,运用多媒体和实验器材进行辅助教学,使抽象的圆周运动变得直观易懂。雅礼中学的徐行老师特别注重实验演示,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圆周运动的现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三节课风格迥异,但都展示了物理世界的奥秘。

陈斌老师观摩了化学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三位优秀的老师以有机化学基础中的“乙醇”为载体进行了各有特色的教学展示。学军中学的章若云老师,从共价键的极性看醇的化学性质,利用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归纳吸电子基和推电子基对共价键极性的影响,预测可能的化学性质,并巧妙设计实验验证结论。镇海中学的潘俊燕老师,也选择了从共价键的极性看有机反应,通过问题引领逐步开展教学,带领学生总结规律,同时拓展性地研究反应机理,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雅礼中学的何雨晴老师,从微观结构到宏观应用设计课程,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可能的答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实验现象挖掘化学原理。三位老师都能以目标教学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体现学生的高阶思维。最后,浙江省化学教研员俞建峰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从教—学—评多维度进行分析,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杨贤云观摩了生物学同课异构活动。三位优秀的年轻教师围绕“细胞分化”进行了精彩的教学展示。来自学军中学的邹耩欢老师设计巧妙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镇海中学严巧芸老师通过设置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温文尔雅,循循善诱。来自天一中学的隽亚文老师通过多则资料分析,营造丰富情境,层次分明。三位老师教学设计和方法不同,但都各有特色、同样精彩!
三节课后,杭州市生物学教研员徐建忠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与讨论五个方面分析,对三位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肯定。


杨贤云、许骥、陈斌.jpg


政治、历史、地理会场

姚金玲老师参加了政治会场的活动。来自学军中学、镇海中学、厦门双十中学的三位教师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课题进行了同课异构。首先登场的是学军中学的陈旭升老师,他用一颗草莓贯穿了一节课,从“追寻莓好”到“播种莓好”再到“收获莓好”,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探寻了高质量发展的原因、路径。他利用AI技术巧设课堂辩论,实现了人机互动,带给了大家不小的惊喜。随后,镇海中学的范译匀老师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情境背景,让学生化身“剧中人”“建言者”“设计师”,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思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后来自厦门双十中学的刘佳欣教师让情景模拟中悟快与慢的艺术、新与旧的智慧。三节课各有特色,都体现了新课程新高考的新理念,对日常教学有一定启发。

杨邦勇老师参加了历史会场的研讨活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来自学军中学、镇海中学、厦门双十中学的三位老师分别给出了精彩的讲解,他们的课可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军中学金煜航老师以毛泽东诗词《清平乐·蒋桂战争》作为主线串联全篇、紧扣主题,并以词的上下阕对应教材的两大部分,构思巧妙便于学生理解。镇海中学俞旭辉老师同样以毛泽东诗词串联,但设计上是用不同的诗词对应革命的不同阶段,更加突出对于材料的解读以及培养学生材料解读的能力,更加注意实用性。厦门双十中学洪丹凤老师的风格与前面两位老师有所不同,洪老师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在情境设计方面重视问题的层次性,探究的设计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洪老师真正做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实施了启发性教学。


梅敏、姚金玲、杨邦勇.jpg


梅敏老师参加了历史会场的研讨活动。三节地理课分别由学军中学盛老师、镇海中学马老师和山东省实验中学顾老师上了《服务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三位老师分别用了“Goods”、演唱会和产业发展等作为案例进行讲解,不仅涵盖了服务业选址的地理学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市场动态、交通网络、成本效益等多维度因素,为我们的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视角。

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们还运用前沿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展示了服务业选址的复杂性和战略性。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理论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地理学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商业决策与地理环境的桥梁,更是推动服务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期待学生们将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服务业的优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深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更不能闭门造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唯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培养时代真正需要的英才!

(组稿人:姚金玲  核稿:唐天辉)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