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师成长学院

开拓视野高平台,观摩学习深思维

发布时间:2024.12.06 浏览量:643次

为进一步开拓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养,2024年12月4日下午,合肥一六八中学组织高一高二语数外三位老师赴杭州学军中学西溪校区和文渊中学观摩学习第十八届学术节新教材同课异构活动。

和一六八中学同为“天域联盟”的学军中学是浙江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首批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现代化学校,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成绩全省瞩目,学科竞赛蝉联浙江省第一。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为老师们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更让大家体会了“同”与“异”相结合的艺术。老师们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新理念,新方向让教育路上的同行者“学有榜样,行有楷模。”


刘湘玲.jpg


语文会场

语文同课异构的课题是《登泰山记》,学军中学张德天老师从对学生的提问“你可曾游历过泰山?打算什么时候踏上那片巍峨之地?”导入,请同学们谈看法。同学们对这一话题非常感兴趣,也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依据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给出理由。张老师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又让学生探寻写作具体时间,并进一步思考作者姚鼐有意做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选择,其目的何在。最后,让学生们自行体会出不同的文章有各自的用意。课上,张老师也向学生分享了自己读《登泰山记》的感受: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地上文章。

镇海中学李汝老师课上首先带着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游记和学习提示中的游记名篇,概括游记的一般命名方式,分析姚鼐此文命名的特异性。聚焦于“记”与“登”二字,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回顾文章体裁,并深入分析这一命名所蕴含的独特意义。接下来,李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登泰山的主要目的,依据文本做多角度思考。最后,李老师总结:人生如登山,境遇各有不同。唯有登山才能一览众山小。李老师巧妙地首尾呼应,再次强调了“登”字的深刻含义,即登高望远、告别过往、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为整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来自成都七中的杨燕老师从询问学生读《登泰山记》的感受出发,带领学生找寻文章中那些表面上看来并不精彩的文字与语段加以研读,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深意。杨老师重视学情,善于跟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巧妙地抓住中国古代文化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行文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提炼出“志高”“境高”“孤高”的三重境界,为课堂增添了深度与广度。既教学生品读文字,又传授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抓意象特征,抓事理逻辑。最后,杨老师语重心长地指出,姚鼐的特立独行在于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世俗的道路,而文采的表现更是丰富多彩,不应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义。这一观点为学生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散文认识视角,激发了他们对散文更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浙江省语文教研员黄华伟以“苦心”、“匠心”、“真心”三个词作为总结,对三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高度评价。

黄华伟老师为语文教师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他强调,应深思“知人论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比重,并倡导将其作为一种有效手段,用以验证和提升学生的赏析成果,力求实现“读其文,想见其人”的深刻教学效果。此外,黄老师还鼓励教师们从传统的“教课文”模式向“做任务”模式转变,通过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避免陷入平面化、原地踏步和重复低效的学习循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探索精神。


会场.jpg

 

数学会场

数学学科的同课异构在学军中学西溪校区举办。杭州学军中学李涛老师、宁波镇海中学戴诚宏老师、江苏省天一中学安恺凯老师同课异构的内容为《等比数列的概念》

李涛老师从科赫雪花曲线进行引入,研究其边长与边数的规律来引出两个通项,通过类比的思想,从等差数列的学习过程来引出本节课学习框架:等比数列概念、等比中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图像。

戴诚宏老师分别从古巴比伦时期的数列遗迹,庄子的“一日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细菌繁殖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引入,列出了三个不同的数列,通过寻找这三个数列的共同规律,抽象出等比数列的概念。之后,同样类比了等差数列的几个特征,引入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中项、函数的视角四个方面来对等比数列进行研究。

安恺凯老师通过五个探究,串联起了等比数列的概念的所有知识点,类比等差数列,探究等比数列的通项、特殊项、与函数的关系,第四个探究从历史角度出发,反过来从等比数列研究等差数列,第五个探究再次研究一尺之锤典故,体现极限思想,点明等比数列的英文原名“几何数列”,将数列与之前学习的解析几何联系了起来,并由极限思想提及了之后会学习的导数知识,串联起了数学的知识点。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高中数学教研员江战明老师,从课堂路径、切实教材、思辨深度三个角度切入,进行深入点评。


吴红燕.jpg


英语会场

杭州学军中学的刘汝佳老师、镇海中学英语教师胡文杰、成都七中英语教师叶晓潭三位老师以同一课题Act 3 进行教学比拼,各自展现了对教材深度解读和创新性教学设计的能力。

刘汝佳老师通过梳理、归纳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矛盾,深入分析人物心理发展,引导学生探讨并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她的课堂侧重于文本的情感解读和角色的心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亲情的复杂性以及面对矛盾时沟通、理解的重要性。她强调问题驱动与沉浸式阅读的结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并达成学科育人的价值目标。

来自镇海中学的胡文杰老师则从写作手法入手,分析了文本中的对比、重复、明喻、暗喻、尾韵等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方法。他的课堂设计侧重于如何通过文本分析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欣赏语言艺术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成都七中的叶晓潭老师则关注于小说阅读与写作方法的结合,她深入分析由表面的情节变化和内在的情感波动交织成曲折的故事。探索读后续写的不同叙事分析框架,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创作小说。

在研讨会的最后,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谢萍对三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点评。她高度评价了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展现的专业性与创新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旨在推动每位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找到更高效的教与学的方法。

学军中学同课异构活动不仅为参与的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平台,也让在场的所有教育工作者见识到了多样化教学的可能。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上课.jpg


“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在这个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指向学生能力培养和高阶思维发展的学术节上,在语数外三个分会场中,我们一睹名师风范和学子风采!如何聚焦学术素养,深度变革教学,培育高阶思维,将是参加观摩此次活动的老师们自我反思,孜孜探索,不断实践的问题。

(供稿:刘湘玲、吴红燕、吴沁  核稿:唐天辉)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