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师成长学院

梦想在前方,行动在继续——赴华师大培训系列报道之二十九

发布时间:2016.04.07 浏览量:1064次

 

华师大培训最后一天的课程安排是听评课。听课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评课则为教师提供了发展自我的机会。听课评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最直接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潜能的提升和发展。

前日上海遭遇台风过境,但在学校精心安排下,我们未尝丝毫风雨之苦。今天凉风习习,恰逢七夕,两位老师的选课也颇富诗情画意。继上午高中部的刘晓莹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堂“花香幽幽、愁情摇曳”的李清照诗词品读课之后,下午初中部的王娟老师又将我们带到那遥远的彩云之南,去聆听沈从文先生心中真正的绝响。

“印象云南”是王老师为《云南的歌会》这一课所取的课题。所以,开课之初,她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悠扬欢快的云南民歌与五彩斑斓的风景图片,让大家感受到成片的梯田,宁静的古镇,绚丽的山水,古老的村寨。最后,画面定格在一群云南少数民族妇女身着节日盛装,围坐欢宴的情景。在简短的云南民歌简介之后,王老师进行“初读课文,走近歌会”环节,将以“何人、何地、何种方式”三关键词抓住了主要课文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资料小贴士“的助读之后是”研读课文,感受歌会“环节,王老师或点出贴切动词与丰富色彩词,或寻找肖像神态等各种人物描写手法,或分析修辞与表现手法,全面细致地讲解了课文重点,并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自信快乐的年轻妇女、可爱灵秀的赶马女孩、智慧热情的”歌库“老人仿佛透过文字,朝我们漫步而来。”回读课文,体悟歌会“环节首先是默读与静思,在一片静寂中思索”仅仅是云南的人们很会唱歌吸引了沈从文先生吗?“这个问题,再以奔腾豪放的安塞腰鼓视频片段为辅,从而领悟人们歌唱的是瑰丽山水美好生活,传承的是淳朴自然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这一文章主旨。最后是必做与选做作业环节。

短暂而热烈的讨论之后,几位老师做了点评。大家认为优点很明显,如思维开阔、材料丰富,构思清晰、重点突出,点提引导、层层推进,课文处理落在实处,作业设置新颖,善于启发学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同时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文章内容处理与写作手法讲解之间应如何把握“、视频素材可否换为文字资料,从文章中感受文化之美”、作业必做题应更紧密联系文章“、”学生课文美读较少“、”核心目标点选取要体现散文情思的特点“、”多媒体需要展示背景资料吗“等等。

最后是肖家芸老师的点评。他说如果如果用“灵“与”秀“形容上午刘晓莹老师的课,那么王老师的课就可以用”丰“与”实“概括。”丰“即”丰富“,”实“是”扎实“。对教材的研读,对课程的掌控,引导学生品味的重点,学生探究与体悟到的东西都是充实的。这不仅仅是一位两位老师的水平,更可以看出一六八中学乃至整个安徽省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接下来他也提出了可以商榷与改进的地方。肖老师认为一堂课的优点所在很有可能就是缺憾所在,他提出的供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教材与学生。首先的教材的例子与类别。作为一篇例子,王老师的课很“实“,但是作为类别则显得”虚“;对教材的内容把握很”实“,但是表现内容的方式方法的领会很”虚“。这篇课文是通过对歌会事的描述表现云南的人,揭示他们的民俗文化。这是这类记叙文的文体本质特征。事、人、文三者之间一定要注意衔接,要让学生通过一篇例子学会一类文章的阅读与写作。

其次要注意学情。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可以完成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可以研读人物刻画技巧,可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更高更深层次,教师必须掌握量与度。比如本课内容呈现稍显量大,对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够接受完全,设计中关于《边城》的补充也显得难度稍大。

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为期五天的华师大培训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我们从中学习领悟到的东西在漫长的未来仍然值得思索、探究、实践。

(语文组  供稿)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