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7 浏览量:537次
——合肥一六八中学潘文杰名师工作室赴延安参加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2021年7月15日-1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延安顺利召开。大会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为主题,全国各地500多名中学历史教师和省市教研员,以及一些高校的著名学者、教授齐聚延安,来到宝塔山下延河水边,走进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学习百年党史,探讨历史教学。合肥一六八中学潘文杰历史名师工作室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以潘文杰、周冬冬两位老师为代表,与合肥市方海霞历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老师们共同参加了此次盛会。
研讨会内容非常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党史专家讲座、名师课堂示范、专题学术论坛、历史教育演讲,如一道道珍馐美馔,脍炙人口,回味无穷。
一、学习百年党史,赓续红色血脉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7月16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系黄道炫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中共根据地的成长——从苏维埃到抗战》的党史专题讲座。黄教授高屋建领,以党的“三落三起”为主线,梳理了从国民大革命到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黄教授是民国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权威专家,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史料和前沿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简短休息之后,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教授、原副院长康琦给我们带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学术讲座,康教授重点介绍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光辉历程、辉煌功绩和基本经验。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13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13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13年。深入了解党中央在延安扭转乾坤、创造辉煌的历史,努力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真谛,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吸收和借鉴延安时期的丰富经验,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康教授字正腔圆底气十足,时而如黄河之水奔腾浩荡,时而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我们仿佛与康教授一起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
两位教授的讲座风格迥异,异彩纷呈,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学者的风度、大家的风范。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尤其是党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走进名师课堂,探索“双新”航向
7月16日下午,西安铁一中学名师李元亨给我们带来了《经始大业——未曾辜负的选择》一课,“经始大业”指开基立国的重大事业,重点讲授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李老师以“选择”为主题,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教材进行整合,共分为三个篇章:历史的选择——工业化;人民的选择——民主化;信仰的选择——现代化。勾勒出新中国初期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新课从学生清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开始,整堂课大气磅礴,高屋建瓴,逻辑自洽,浑然天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在作业设计环节,李老师布置两项作业:一是让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几个标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二是结合本课内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歌重新填词。颇具新颖性、思辨性和启发性。
课后,缪长春、马公启、方海霞、李德刚、刘芳芳等全国名师先后对本课进行了独到的点评。方海霞老师认为李老师的这节课由一首歌开始,立一个主题,梳理一套逻辑,总结一些方法,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对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依托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理念,充分展示李老师史学素养;本课的结尾处,李老师首尾呼应并升华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不仅是国家的经始大业,也是民族的经始大业,国家在进行经始大业的时候,你在哪里?”进行总结,做到了主题教学、思维逻辑、史学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的统一,很好地呼应了本次大会“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主题。专家点评之后,进入老师们自由讨论环节,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表达了对本课、新教材以及当下历史教学的看法。有时观点对立,如火星撞地球;有时感同身受,形成强烈共鸣。激烈的讨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三、参加学术论坛,助力教师成长
7月17日上午,四大专题学术论坛同步举行:第一论坛主题是“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探索未来历史教育发展”;第二论坛主题是“新时代历史教育研究选题创新取向”;第三论坛主题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历史教学变革”;第四论坛主题是“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智慧”。因四个论坛是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举行,我们只能忍痛割爱,选择了第二论坛和第四论坛。
第二论坛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唐琴主持。重庆江津中学张志勇校长给我们带来了《让学习创新照进历史课堂》的专题报告,提出了研究历史问题的新状态,研究历史教师的新业态,研究历史课堂的新模态,研究历史学习的新形态。强调让学习创新成为习惯,领悟教师三重境界——乐教、懂教、善教。来自苏州吴江中学的王光宇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新课程实施学习设计的案例,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通过有效的学习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由安静的课堂到主动的课堂,再到成长的课堂的目标追求。岭南师范学院的唐朋教授从历史学科、教育实践、历史根本三个角度,诠释了何为“‘真问题’的历史教育研究”,让我们觉得自己以前的很多研究可能都是‘伪研究’。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王郢教授指出了学校历史与学术历史的不同,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了历史教科书叙事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对我们认识和研究新教材极具启发性。锡山高级中学的张雪亚老师结合自己口述史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谈了关于历史课题研究选题的一些思考。几位老师发言之后,大家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最后形成了关于新时代教育研究选题创新的七大取向:1.学科育人的时代要求2.学生立场的常识回归3.课堂教学的实践举措4.学校内涵建设的客观要求5.教师专业成长的进阶之路6.学科教育科研的融通视角7学科期刊杂志的选题取向。
第四论坛由山东青岛市高中历史教研员范蕴涵老师主持。重庆江津中学的刘理衡老师给我们呈现了高中历史常态化教学设计的思考,他从三个方面入手:让“人”在课堂中凸显出来;让立意在教材中鲜明起来;让方法从涉及中解放出来。正如李惠军老师所言“上好常态化的素课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深刻,还是一种寄至味于淡泊的格调。”江苏名师葛家梅老师结合自身在进行新教材授课中的困惑提出了解决方法,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以课标为纲,合理整合教材内容;以学生为本,培养历史学习能力;以价值立意,涵养学科核心素养。成都王子涵老师以《新教材历史图片运用之我见——以<纲要>三幅图片为例”展开主题讲座,深挖教材图片资源,对教材所示图片进行考证,利用教材图片设计问题,内容立意新颖、引人深思。最后,由全国名师李惠军老师进行点评,他指出“新教材智慧在哪里,各位老师抓住教材核心要义和关键要目,有很强的生本意识;从单元本体出发,抓住单元交集,强调多元并立,多元共辉,注重长时段、大空间和多领域”。
四、专家学术引领经验智慧共享
7月17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亚夫教授开设了题为《事实的边界与处理——中学历史教学的“视界”》的主题讲座。赵亚夫教授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知识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讲授,提出“政治性、教育性、历史性,是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必须知晓的大前提,认知事实是历史教学的第一要务。”历史教师要注重事实的边界和处理,事实的边界一方面是教科书给定的知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决定何种事实构成何种认识。教师对事实的处理要将粗放的、碎片化知识处理成整体且系统的知识;要多角度、多方面分析问题,利用好史料;要克制过度解读史事的教学行为。由于学生所感受的历史不是历史本身,而是解释,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事实,而不仅仅是知识。历史教师要坚守底线,不逾红线。
李惠军、邓晓鹏、张汉林关于历史教育新思考的演讲,引起了在座老师们的强烈共鸣。李惠军老师即兴演讲,全程脱稿,声情并茂,对现在的历史教育灵魂拷问,对未来的历史教育大胆设想,掘井及泉,发人深省。邓晓鹏老师介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历史文化建设,浓郁的历史气息,芬芳的书香环境,别致的空间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心向往之。张汉林教授语言幽默,娓娓道来,学者风度,感染全场。通过古今中外典型事例的介绍,张教授指出:“历史真相是复杂的,历史真实具有层次性,立场决定视角,视角决定所见,偏见难以摆脱,不存在上帝视角。”认为历史教育应该这样面向未来:“对史实重在理解,提供竞争性解释,培育批判性思考,容忍异见的存在,促进跨文化交流。”
研讨会最后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教授总结,他说大会既是一次智慧者的分享,也是一次贡献智慧的众筹。任教授回顾了本次大会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在会议筹备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感人细节,正是多方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才确保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向所有为本次大会做出贡献的爱心人士表示敬意!任教授还透露说,下一次盛会将在山东青岛举办。每年的7月15日,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团聚日、学习日、幸运日!
“宝塔山下学党史,延河水边话教学”。我们怀着一颗尊崇的心,凝聚着团队的愿景,求知若渴,踟行万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明理增信,融汇了全国史学精英;崇德力行,励志了天下教书达人。延安十三年,见证了百年党的光辉;四天研讨会,让守正创新照进了历史课堂!历史课堂很小,我们心中的世界很大!延安之行,我们携手全国名师,在历史教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要。随着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的全面推行,合肥一六八中学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内涵发展,将培训当成教师的福利,着力培养具有“一等师德、一等学养、一等能力”的新时代好教师!
(供稿:教科室 合肥一六八中学潘文杰名师工作室潘文杰 核稿:唐珊珊)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