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动态

浅谈地理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17.08.28 浏览量:4760次

引言:2014年4月25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就地理教学而言,面对人类生活的地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让未来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公民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我们地理教师聚焦点之一,核心素养培育已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必然选择。

 

通过过对各类关于核心素养的讲座和资料的学习,再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课堂教学和学校实际,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我学习地理核心素养的成果

第一:我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1.人地协调观——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包含着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高中地理课程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在教学中至始至终都贯穿着人地协调,正确的人地观念对于学生人性的健全及其对待自然、对待他人的态度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其将人性的温暖展示出来,学会包容、懂得珍惜。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2.综合思维——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它是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地理学科不仅包括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包含其影响下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发展。地理学科的整体性要求学生在地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在人类活动的决策活动中必须具备综合思维。综合思维能够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欣赏这个世界的整体性,并从多个角度解决所面临的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是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法,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最终形成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地理学的研究对象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不同的区域在事物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外显形态、空间联系、空间制约上各具特色。
 4.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与地理关系密切。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为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能够让学生自己感受地理的魅力,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求知的激情。教具制作、辩论会、地理绘图、地理观测和实验、地理调查、虚拟实验等都是地理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地理学科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1、有效利用多媒体一体机,实施地理新课程。

教室的一体机为我们日常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在区域认知方面,可以通过相关地理软件(比如Google地图)向同学们展示世界任何一个区域,从空间的视角去感知它的位置特征,这样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认识区更加形象直观。再比如通过多媒体网络在教室即展示地理上的相关实验(如洋流的形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实验、地貌形成过程演示等),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一些地理现象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常规课堂教学、渗透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特征,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会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的地理素养。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的内容是自然地理,通过对大气、水、地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同时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地理学科的特点。必修二主要内容是人文地理,通过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人类活动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3、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地理素养

由陶晓静老师在高一开设的校本课程《二十四节气》,带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现象,运用以学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原理,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天气、气候等,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4、开发地理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除了体现在对所学知识的加工、整合和运用外,更应表现为动手操作、制作、实验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在地理必修必修一的教学中,带领同学们制作晨昏线学具,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组织部分同学测量日影。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地形剖面图。学校即将建成的地理学科教室,可以开发更多的地理实验,比如通过岩石、矿物、土壤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沙盘演示地理原理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5、高三地理高效复习、体现地理核心素养

最近几年的全国Ⅰ卷文综地理题目深刻的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比如2016年全国Ⅰ卷7~9有关贝壳堤的题目,一组闪耀着地理实践力考查的好题。还有2016年全国Ⅰ卷第36题“广西横县茉莉花种植和茉莉花茶加工”——以茉莉的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为主题,从区域认知到人类活动,注重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过程和探究能力,完美诠释了地理核心素养。高三的地理复习中突出各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多角度多要素思考地理问题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来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灵活运用知识发散思维,多角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教学活动中,可运用思维导图,以图导思、以图助思,完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区域特征的综合建构。
(2)帮助学生建立区域认知时空视角
     在复习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

(3)提高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应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虽然纸质测试中较难进行测试,但可通过野外考察和调查的情境设置、模拟实验的创设等手段,考量考生是否具有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的能力;是否能够根据不同地理实践活动设定目标,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材料;是否能收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例如,通过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等。
第三:对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思考

1、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地理学科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这样的话有助于学生体验地理与现实的相关性,理解地理趣味性和挑战性,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

高考试题中往往选取了大量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题目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如国际地理学大会在京举办、北京的空气质量、大城市居民出行与功能区合理规划等,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社会生活,提升思维品质。

3、建构学科知识体系

一个具有地理智慧的人,不仅有丰富的地理见识,开阔的地理视野,还要领会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能够从地理视角运用地理思维进行观察、解释、分析、概括、评判、重组和预见地理事物,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如近年来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从地理的视角看待雾霾,就不单是雾霾的危害,还要分析雾霾发生的区域(位置与空间分布)、雾霾的特征(地理特征)、雾霾发生的原因(因果关系、地理过程)以及减少雾霾的措施(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

3、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与地理相关的课题,比如对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语言、花卉、家乡如何发展、星座等课题的研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从而提高学生素养。

4、科学开设校本课程

应该更多的开设与地理有关的校本课程,比如大部分学生都感兴趣的天文地理。

5、适度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习地理要和生活紧密联系,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还包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题材,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但是现在的高中生生活经验极度缺乏,比如在高三讲述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农事安排时,因为没有生活经验,只能靠死记硬背,结果还容易出错。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了学校地理实践基地,比如建立校园气象站、地理科普园、校园天文台、数字创新地理实验室等开展校园气象观测活动(气象数据观测、气象图表绘制、校园天气预报、校园气象网页制作、实时天气信息查找)、星象观测活动等。还可以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为学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还可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比如考察合肥郊区农业、巢湖北山的地质地貌等。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在教学中体现,在考题中渗透,日积月累才能逐步达成。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