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1 浏览量:569次
11月10日晚,高三年级各班召开了一场以“从六尺巷看友谊”为主题的班会。高三20班本次班会由班主任唐天辉老师组织,刘博洋同学主持召开。
首先,刘博洋同学带领大家了解六尺巷的故事背景。“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张英张廷玉父子的言行蕴含着中华传统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退让三尺”的小小举动,塑造了邻里和睦的典范,也使得六尺巷超越了家族、地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标杆。礼让并非放弃,而是一种胸怀宽广的格局。这种价值让六尺巷成为世代桐城人的精神信仰,见证了世间和平相处的美好可能。
六尺巷窄,其理甚宽。六尺巷的故事虽发生在古代,但其精神内涵却具有弥足珍贵、亘古亘今的当代价值。《左传·隐公六年》写道:“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友善也体现在我们学习和生活的的方方面面。友善可以让我们培养良好性格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紧张繁忙的高三生活中,通过友善,我们可以更好的舒缓学习带来的压力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刘博洋同学分享了关于我们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做法。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尊重他人意见,在同学相处中主动沟通。不要因为一点小摩擦伤害了同学间的关系,培养开放的包容心态。平时多一些与人为善,少一点争长论短,恭敬谦和、宽以待人,生活就能多一点乐趣,少一些烦恼。我们要在生活中主动反思,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只有做到互让三分,方能呈现和谐的美好姿态,成就和谐共处的局面。
六尺巷里天地宽,让他三尺又何妨。张英的家书如大海上灯塔,指引今天的我们兼容并蓄、礼让宽和。它提醒我们,不论邻里,还是同学之间,只有做到互让三分,方能呈现和谐的美好姿态,成就和谐共处的局面。六尺巷故事的礼让精神的延续和发扬,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敬重,更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有一份温情、坚守一份美德,成就美好的人生。
(供稿:高三20班 郭欣然 管华荣 审核:轩阳梦)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