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8 浏览量:1278次
高一年级数学组纪实(四)
大单元教学模式依托于高中数学教材的教学单元,以核心知识为主线,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主导,在整体思维指导下整合资源、进行学法指导,突出数学育人。为了更好的学习与研究大单元教学,高一年级数学组开展本次研讨活动。本活动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刘小妹、张罗强两位老师分别于9月28日、10月13日在高一(4)班、高一(29)班,开展了两节精彩的汇报课,苏校长、汪主任及备课组全体教师参与活动。
刘小妹老师本节的课题是《函数的概念》,刘老师首先展示了三种情境:天宫二号发射过程中离发射点的距离和时间、蓄水池使用过程中水面高度和时间、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和年度,这些均表现为变量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常常用函数模型来描述。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数学,处处有函数”,从而引出课题。然后,刘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函数概念,用“正方形周长和边长之间的关系与正比例函数
是否为同一函数?”这一问题让学生感受再次学习函数的概念的必要性。接着,刘老师用问题1中高铁运行这一实例,引导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对于函数定义的局限性,从而让“需要深入学习函数概念的必要性”得以体现。再通过问题2、3、4,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和对应关系建立函数概念。这一过程,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最后,刘老师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提升对初中三个函数的理解,深化了函数的概念。
张罗强老师本节的课题是《函数的奇偶性》,张老师首先展示了两张传统文化中的剪纸图形,从两个图形中,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在我们学习过的函数图象中,哪些图象具有轴对称的特征?这一过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图形联想到函数的图象特征,引入自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图象的对称特征。然后,张老师通过两个简单的偶函数的图象和
的图像,引导学生理清在自变量选择一些特殊的数时,他们的函数值其实是相等的,通过符号语言来描述函数值相等这一特征,给出两个函数为偶函数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偶函数的概念推广到任意的偶函数的定义。这一过程发展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接着,张老师类比偶函数的研究过程,让学生来说一说如何去研究奇函数的概念,张老师加以引导,说明了奇函数的定义与偶函数的定义区别在哪些地方,发展了学生的类比研究问题的思想。最后,张老师就奇偶函数的定义,指出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概念。
第二环节:10月13日下午第一课后,全组同仁在教办416教室研讨两位老师的上课。首先两位老师对自己的课作了自评。接着,数学组梁苗苗老师对刘小妹老师的汇报课作了主要点评,梁老师认为刘老师的这节课解决了几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函数?高中重新定义函数的必要性?如何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如何深化数学概念?本节课,刘老师用问题串的形式引领课堂,目标明确,层层递进。如果再能体现概念在情境中的应用,就会更好。
接着,李伟、吴晓两位老师对张罗强老师的汇报课作了主要点评。两位老师一致认为:张老师的情景引入比较新颖,从剪纸图象出发,抽象到函数的对称性,在研究偶函数的概念时,由特殊值互为相反数推广到所有的自变量,从而推广到一般的偶函数的概念,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总体教学框架设计较好,内容丰富,凸显了概念课的特点,把奇偶性这一概念明确的展现给学生。如果在一些问题地抛出时,能够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给出就会更好。两位都很年轻,课下与学生打成一片,多方面学法指导,体现既教又导且辅,通过课堂反映,孩子们已与老师亦师亦友,让数学学习更显一定温暖!
第三环节:备课组长杨智老师一些思考与几点工作布置。函数的概念是函数的起始课,是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呈现细节看,如何引导学生从“变量学”过渡“对应关系说”,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函数的性质之二奇偶性,之前还有一节函数的单调性。结合上节课,如何用好这两个基本的内容进行更好地“预知未来”。同时这节课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美。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素养。这里,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理,我们要努力做到有机地、模块式地组建起来。要发挥单元教学整体性,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性,生本性和创造性,从知识的生成与问题的解决入手,围绕大问题、大概念,渗透素养,努力引导学生探究其间内在关联性。发展学生的六大数学关键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只有深入研究并搞清楚其发展价值与表现形式,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六大数学关键能力。
(供稿:张罗强,刘小妹 审核:轩阳梦 编辑:管华荣)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