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高二(1)班 王志尚 审稿:张文生 发布时间:2025.07.22 浏览量:291次
编者按: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或许不曾站在聚光灯的最中央,却始终以笔为刃,以梦为马。没有与生俱来的光环,他们便用清晨的琅琅书声追赶朝阳,用深夜的点点灯火把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酿成向上的力量。
新高二年级选科分班已经完成,今天,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看见每一份不平凡的奋斗。
今年,我如愿以偿地从宏志班升入了文科茅以升班。
去年盛夏,当我的中考成绩贴着一六八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惊险过关时,我的内心除了幸运的喜悦,还有着对未来未知的担忧。入学教育时,看着身旁诺班、茅班的学霸们围着深奥的数理难题侃侃而谈,而我这位“宏志班”的学生只能默然旁听,更是加深了内心的忐忑。直到几日前,我收到了文科茅以升班的分班通知,高一的宏志班的点点滴滴,才如潮水般漫上心头。
刚开学的军训,许多画面仍历历在目。每天早晚的正步训练磨得人脚掌生疼,可即便叫不出彼此的名字,同学们也会递来加油的眼神。夜幕降临时,大家围坐在操场上学唱军歌,为最后的展示而努力。教官的表演也能让我们在严肃的纪律中忍俊不禁。就在这一次次互相搀扶与坚持的瞬间,我渐渐褪去了初见的青涩,越发能融入这个集体,班级的凝聚力也不断加强。
高一九门课的繁杂曾让我手足无措,而每当我的学习状态有所下滑时,班主任张将老师总会第一时间察觉,在与他的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我也逐渐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强度。数学一直是我的薄弱学科,得益于学校的导师制度,我每周都会向数学方传宇老师汇报学习生活情况,面对我的问题他也会给我最及时的反馈。在下学期,语文杨潇潇老师设定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让我这个课代表在组织协调中收获颇丰,在与同学们的交流和演讲技术的磨练中,我们加深了友谊,也得到了提升。英语陈姜雯和王芳老师十分重视背书与词汇,每天早晨布置相关任务。理科的老师们都尽心尽责,经常牺牲自己的吃饭和休息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我与文科老师交谈时,她们都乐于剖析我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老师们似乎有某种魔法,总能把“难”变成“再试试”。在每一位老师都把学生放在心上的环境下,我的成绩也稳步提升。同学们在我遇到困难时也非常愿意出手相助,互相借阅笔记,讨论难题,一起询问老师,晚自习时非常自觉的安静,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最终实现了共同进步。当我在选科的路口徘徊时,在老师给出的理性分析和帮助下,我选择了文科,从此在我们班更加确定了学习的方向。
课堂之外的时光同样多彩,从运动会上大家加油的呐喊,到获得流动红旗时大家共同的喜悦,再到戏剧排练时大家的全心投入,都刻画了我们成长的印记。班级的氛围十分和谐,朋友们在我比赛失利后真心安慰,竞赛获奖后衷心祝福,这些都构成了我高一的独家记忆。
袁枚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恰似我们宏志班的写照。它或许不是学校最耀眼的班级,却像一片沉默的沃土,让每一个迷茫的种子都相信:努力会被看见,梦想会被滋养。老师从不用差距定义我们,而是教我们把不足变成潜力。我们没有与生俱来的光环,但却拥有坚定的努力和结伴而行的温暖。
从宏志班到文科茅以升班,我的心中既充满了对高二的憧憬,也带着宏志班给我的笃定。我期待在新的课堂上,带着课前三分钟的积累,去探讨更深奥的文史,用晚自习培养的专注,去攀登更艰难的知识高峰。或许如同高一面对数学时那样,还会遇到解不开的难题,但宏志班教会我的“再试试”,让我充满了勇气。我也盼着在新的集体里,像从沃土中破土的新芽,既带着根系的坚韧,也向往着高处的阳光。何其有幸,在我最需要扎根的年纪,遇见了一片让我学会成长的土地。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