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王冠一 、韦罕 审稿:张文生 发布时间:2025.03.24 浏览量:74次
2024年3月,温暖春日里,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年级9班、21班、22班、27班师生踏上了庄严而愉悦的研学之旅。
爱国是种崇高的情感,当站在红军广场革命烈士纪念塔下,刘伯承亲题的“星火燎原”金漆大字咏叹着革命史诗,伴随右拳升起的,是庄严的宣誓与油然的敬畏。肃穆的人群沿着被阳光烤得炙热的台阶拾级而上,四十九级台阶在我们面前如画卷一般展开,铺设在通往历史的甬道。金寨县红军纪念堂的一面墙,布满各个姓氏,来自各个地域的英烈的姓名被码的整整齐齐,我们默读并咀嚼着每个名字,像是在与亲人交谈。弹片与硝烟在他们的肖像上留下战争的车辙。我们记不住他们的姓名,无数无闻的战功也因世事变迁沉淀为轶事,但正如刘将军的“星火燎原”,他们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这面墙上,在这“红军的摇篮”里,静静引燃下一代草原。煦风走过,拂动了献祭的花篮,吹动了蓊郁的林海,将红色的革命文化与绿色的山水景观吹在了一起,缔造了这25万平方米的红军广场,这960万平方千米的神州大地。
史河上游山城区,坐落着我国自行设计的施工的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梅山水库。下车伊始,淮河流域的水的气息,就把我们带到了这山水和谐的天地,随着登上木质阶梯而逐渐完整的,是无边的蓝。极目远眺,碧波荡漾,洪波涌起,一座小亭翼然于屿上,虽远不可至,但远观而赏,亭榭与树,岩,水相映成趣,倒也是一番情趣。大坝如长虹卧波横跨在高峡平湖之中,走在工人阶级用脊梁撑起的高架上,滔滔的河流吟唱着劳动的赞歌从脚下奔腾而过。青山如画,长坝镇淮水;绿毯如茵,血汗染青衫。
山里春天的晚上,是很有意致的。晚风轻轻地拂过脸颊,送来些许凉意。我们身体不禁微颤,倒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参加篝火晚会激切的心情。脚下的沙砾窸窣作响,微弱的白路灯勉强照清上山的石子路,远处是连绵的山影,在星空下披上神秘的黑色面纱,静穆地观察着上山的我们,只有零星的几处宅邸点缀着灯光。篝火旁,导员点燃了燃料和我们的热情,火光洋溢了每个人的脸,渺小的火星从火焰尖顶飞出,飞向深邃的夜,飞向繁星与空。我们恣意挥洒着青春的欢笑,从远处看,是温暖的火光映照着一个个灵动的黑影,为其镀上一层金圈,而周围是漆黑的夜。一声尖啸霎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还未等人们掏出手机,烟花在空中伴着爆炸声高调地在夜空中绽放出一朵绚烂,化作绿与红的舞蹈。接着是第二颗,第三颗,尖啸与轰响在我们头上演奏着花火的艺术,星火在名为夜的帷幕上演绎着色彩的交织。我们的青春也像这烟花,来得足够绚烂,足够高调,在最后一片烟花凋谢后,散作了满天的繁星,收束着无尽的尾声。
清晨总是与茶相般配,霍山凡冲茶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明代王象亚《群芳谱》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挎着茶篓,踩着晨光与泥土,拨开枝叶掐下新芽,将中华传统悠久的茶文化融入了骨髓。在茫茫茶海中掐枝去叶,如茵绿海,碧野晴空,一个个身影迂回穿梭,茶篓里虽只采了半篓茶叶,却还盛了半篓欢笑。茶香在热锅中迸发出来,将厂内的空气染上了自然的香气。茶道文化,渗入了从采茶,炒茶再到品茶的程序,或许品茶是高雅的代名词,但所谓茶道,还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诗情画意的劳动过程,茶,是人民的文化,更是劳动人民的文化。
作为国内唯一以三线军工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三线军工博物馆还原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场景。锈迹斑驳的车床停止了运作,24米高的炮弹雕塑如巨人矗立与镂空五角星旁,而铸立起这奇迹的,是无闻的三线军工,他们平凡,却绝不平庸,在生产线上挥洒汗水,秉持着“一不怕苦,二不拍死” 的生产热情,他们用尺丈量毫厘,用规校准分寸,以中国军工的效率为胜利的天平放上沉甸甸的筹码。
研学之旅到此接近尾声,沐浴着落日余晖驶向起点,疲倦而又充实地回到教室,心中起伏不息。或许我们的青春会像英烈们一样为国谱写壮丽新篇,亦或许会在后线默默生产。但我们都是满山茶树中的一株,无边淮水中的一流,就以此研学为契机,饰演完美我们的角色,报得茶树一隅开,与身边的人文与自然共鸣出青春的激荡。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