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张智慧 审稿:审稿 发布时间:2025.03.24 浏览量:79次
春启江淮 探源楚韵
3月20日清晨,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年级6班、10班、28班、29班的学子迎着晨光踏上文化研学之旅。首站抵达素有“楚文化故乡”之称的寿县。在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内,千余件青铜器、漆器与简牍文物诉说着楚国昔日的辉煌。学生们驻足于蔡侯墓出土的青铜礼器前,聆听讲解员解析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感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午后,研学队伍在老师们的带领下登上寿县古城墙。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宋代城墙,以完整闭合的形制与独特的瓮城设计,向学子们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智慧。触摸斑驳的墙砖,俯瞰护城河环绕的古城,同学们以脚步丈量历史,将课本中的“中国古代城池”知识化为眼前鲜活的文化印记。
醉翁之意 山水传薪
当晚,师生转赴滁州休整。次日清晨,琅琊山苍翠的松柏与潺潺酿泉,为研学之旅注入诗意。在欧阳修纪念馆“同乐园”内,一场庄重的传统拜师礼拉开帷幕。学子们身着汉服,行盥洗礼、呈拜师帖、共同朗诵《醉翁亭记》,以古礼致敬先贤治学精神。“‘立身以立学为先’,欧阳公的教诲让我明白,求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格的修炼。”学生代表在仪式后感慨道。
儒林寻踪 文脉绵长
午后,研学队伍奔赴全椒吴敬梓纪念馆。在青砖黛瓦的徽派院落中,同学们通过《儒林外史》手稿影印件与场景复原,体悟吴敬梓笔下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功名富贵无凭据’,这种批判精神在今天依然启发我们思考学习的真正意义。”一位学生在研学笔记中写道。
以行践知 知行合一
两日行程虽短,却在学子心中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政治教师吴宇凡总结道:“从楚文化的雄浑到醉翁亭的雅韵,从古城墙的沧桑到《儒林外史》的警醒,这场研学让同学们触摸到江淮大地的文化基因,更深刻理解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归途大巴上,学生们或整理笔记,或轻声讨论。车窗外的江淮春色与窗内跃动的青春思绪交织,绘成一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动画卷。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终将化作学子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底色。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