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唐天辉 审稿:汪聪 发布时间:2025.04.25 浏览量:37次
颠覆想象,一所中学的阅读“破圈”
你以为中学课程只是语文、数学、英语的简单堆砌?你以为阅读只是翻翻课本、背背古文?合肥一六八中学的“融通阅读”课程,在4月23日用一场“读书节”告诉你:学科可以跨界,知识可以“活”起来!从《觉醒年代》的信仰激荡,到传感器监测土壤酸碱;从《红楼梦》的悲欢离合,到温室里模拟仙人掌的原生环境——这所学校的课堂,正在书写教育创新的“破圈”传奇。
以“融通”为核,重构教育生态
在“深化全民阅读”与“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合肥一六八中学提出“融通阅读”理念,将其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引擎”。这一顶层设计直击传统教育的两大痛点:学科割裂与知识静态化。学校通过跨学科课程整合、真实情境任务驱动、专家资源引入,打造“全科博览、知行合一”的学习生态。
案例解码:当知识“跨界”,课堂还能这样玩!
案例1:《觉醒年代》阅读分享——历史与政治的“信仰熔炉”
高二1班的同学们化身“时空穿梭者”,用舞台剧再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燃情瞬间,用诗词竞猜解码革命先驱的精神密码。历史组袁莉与政治组朱行星老师联手设计“时空对话”环节,学生以当代青年视角对话百年前先辈,探讨“信仰何以永恒”。“觉醒的不是时代,而是青年!” 一名学生在分享中说道。这场跨学科课堂,让历史书上的铅字化作热血澎湃的青春宣言。
案例2:数说芷澜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数据魔法”
数学组黄小文与信息技术组夏然然老师带领学生为校园芷澜园建立“青白生长模型”。学生用数学公式分析植物生长曲线,用编程模拟光照与土壤湿度的关系,最终生成“智慧种植方案”。“原来数学不是刷题,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一名参与学生感叹。这堂课让抽象的公式“落地生根”,成为校园生态优化的科学指南。
案例3:传感器+土壤生态——物理与化学的“科技实践”
在芷澜园,物理组廖荣鑫与化学组程思蔚老师设计了一场“土壤保卫战”。学生先用自制酸碱指示剂初测土壤pH值,再用传感器精准分析数据,最后设计“多传感器自动调控装置”。“传感器不仅是考场考点,更是生态保护的钥匙!” 课程将实验室搬进自然,让科技与环保深度交织。
案例4:《After Twenty Years》——英语与语文的“文学侦探课”
英语老师董文君与语文老师刁婧以短篇小说为载体,让学生化身“侦探”,从英语修辞分析到文学隐喻解码,再通过角色扮演续写故事结局。“扮演鲍勃读信时,我真正理解了诚信的挣扎。” 这堂跨学科课证明: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与情感的桥梁。
案例5:自然之赐与耕耘之获——地理与生物的“丰收密码”
在芷澜园的田间地头,地理组钱雨瑶与生物组陶艾艾老师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智慧农夫”的实践课。课程以冬小麦和油菜为研究对象,学生结合安徽气候图分析作物生长习性,动手检测土壤湿度与pH值,探究“天时地利”如何成就丰收。“原来安徽的‘一年两熟’藏着气候与土壤的默契!” 一名学生惊叹。活动中,学生不仅用生物知识解析光合作用对产量的影响,还从地理视角提出“寒潮应急预案”——通过温室调控与抗逆品种选育抵御极端天气。更这场田间课堂,让知识从课本跃入泥土,长出真实的丰收希望。
案例6:《红楼梦》读书沙龙:让自由的思想碰撞起来!
“读书沙龙”以其不拘一格的“课堂”形式,轻松活泼的谈话氛围,天马行空的交流方式,成为阅读课程的重要环节。活动中,师生之间思想碰撞,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不同视角,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发掘、拓展思考。思想的火花汇聚起来,形成火炬;碎片化的真知灼见聚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张智慧老师善于从细节解读文学作品,从人性的角度挖掘作品的内涵。鼓励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出发,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去理解文学作品,让同学们对《红楼梦》有更深刻的理解。
当高考写作遇上“融通思维”,冯渊解码高分密码
“高考写作不是‘套模板’,而是‘解方程’!”在合肥一六八中学读书节“融通阅读”系列活动中,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冯渊带来了一场题为《高考写作命题发展趋势及案例分析》的精彩讲座,为师生揭开了高分作文的底层逻辑。
冯渊老师以2024年新课标I卷“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虽能快速解决问题,但也会催生新问题(如信息过载、思维惰性),从而论证“问题不会减少,而是迭代升级”。
冯渊老师强调,应对新型命题需打破学科壁垒,调用多领域知识。例如,针对“试错机会是否应被珍惜”一题,学生可结合历史(科学试错推动文明)、生物(进化论中的试错机制)、科技伦理(AI替代实验的利弊)展开分析。这与一六八中学的“融通阅读”课程不谋而合——跨学科思维不仅能解构文本,更能解构现实问题。
这场名家讲座为合肥一六八中学的“书香校园”建设再添一把火。在这里,阅读不仅是与经典的对话,更是与未来命题的博弈;写作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逻辑与情怀的交响。
你所不知道的一六八,正在定义教育的未来
当传感器遇见《红楼梦》,当数学公式解码植物生长,合肥一六八中学用“融通阅读”证明:教育无需设限,创新永无止境。合肥一六八中学的“融通阅读”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重塑。“高考改革的终点不是分数,而是培养‘既懂传感器原理,又能悲悯众生’的完整的人”。而这,正是合肥一六八中学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答。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