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3 浏览量:722次
写在前面:合肥一六八中学建校二十余载,培养出一大批国之栋梁,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地。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在新的学习和工作中大放异彩,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力学笃行,躬身实践。
张琳越,合肥一六八中学2020届22班毕业生,中共党员,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日新书院。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清华大学先进个人,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两次)、学业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志愿公益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优秀项目一等奖,第二届清华工匠大赛优秀工艺奖,清华大学五星级紫荆志愿者等荣誉。本科毕业后,将直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时光清浅,岁月嫣然。在母校合肥一六八中学的怀抱中,我度过了人生中极为宝贵的三年。这三年,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碰撞,也是梦想的起航。我深感荣幸,能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人文底蕴深厚的学校里成长;更幸运的是,这段学习经历还促使让我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高一,在班级中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一步步稳扎稳打。
课间,三三两两的同学聚在一起,有的在讲解,有的在聆听,有的在争论,知识和真理令我们着迷,这样的环境下让我对知识的追求愈发坚定,积极参与到课间的学习研讨。午后,在寝室里我也冥思苦想数理问题。这些都促进我了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为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高二,我深入文学的海洋,在妙不可言的文字世界中逐光而行。
在班主任任杰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合肥市的国学大赛。经过语文老师童峰的引导,我进一步拓宽了知识的涉猎范围,打开了另一扇文史世界的大门。备赛、观赛、参赛,这段紧锣密鼓的参赛经历不仅使我得到了一纸证书,更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
“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进入高三,我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和挑战。然而,正是这段充实经历的让我更加坚定地向着梦想前进。
我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因此,我埋头苦读,既注重学习方法,也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积累知识、查缺补漏。课堂上,聚精会神的聆听,不失时机地与老师互动;课外时间,我们涌入办公室问问题把老师都给“包围”了;傍晚的夕阳下,一个个迎风而立的读书人的影子越拉越长……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与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高二暑假,我参加了清华的暑校活动,那里热情的辅导员、多彩的活动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清华的魅力。接着,我又参加了清华的冬令营,漫步在水木清华的校园中,凝视着覆冰卧雪的静穆荷塘,我感受到了清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进入清华深造。
圆梦清华后,我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他们的才华和勤奋让我深感敬佩。同时,清华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先进的设施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日新书院的从游文化中,我得到了众多教授的关爱和指导,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课堂上,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学术志趣,每一步都更加笃定,我正行走在自己热爱的路上。
回首在母校的时光,我深深感激。是母校的培养,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是母校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有幸实现了它。
即使升入高校,我始终认为在高中阶段所涵养的文科核心素养的仍在滋养着我。高中学习并非只为了高考,它在更长远的未来对于学术写作、日常交流、工作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因此,我十分感激高中努力的自己,也感激母校老师们扎实的学养,让如今的我,有能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我想对即将高考以及正在备战的学弟学妹们说:不要太在意一时的得失荣辱,抱有长期主义的思维,努力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保持积极的心态,铢累寸积,也能成就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祝福你们的青春岁月如诗如画,充满美好!
供稿:张琳越 王艳 审核:任杰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