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3 浏览量:865次
写在前面:合肥一六八中学建校二十余载,培养出一大批国之栋梁,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地。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在新的学习和工作中大放异彩,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力学笃行,躬身实践。
江雅婕,合肥一六八中学 2020 届 22 班毕业生,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保送至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本科期间曾获得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学习优秀奖”等荣誉称号,以及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灵均领航奖学金”、法学院“仇浩然奖学金”等奖励奖金。在北京大学“挑战杯”系列赛事五四青年科学竞赛中获校级一等奖。
站在二十岁的尾声、临近本科毕业的时点,似乎很难用十四岁抑或十七岁的笔触,将这段青葱岁月里的故事悉数书写。每一位一六八学子,都在这里谱写独特且珍贵的画卷,我也只能用有限的文字,将无尽的回忆与情谊留存。
我想,一六八始终满足着我对于高中生活的期待与想象。在这所校园里,总是充满阳光、希望、勇气与生命力。高一初入学,来到陌生的城市,这所校园用它的包容与温暖拂去我对开启新阶段的迷茫。认真负责的老师、整洁有序的宿舍、热气腾腾的食堂......在这里,不仅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更有温暖的生活空间。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曾偏爱教学楼的走廊——从南踱步到北,便是一段课本上的文字在脑海中驻留的过程。白天到黑夜,酷暑到寒冬,时光流转便在这方寸之间。
江雅婕于北大燕南园
我常心怀感恩,感谢一六八老师们的教诲指引着我在无数个交叉路口的选择。
感谢我的班主任任杰老师,他用日日夜夜的坚守与陪伴,带领22班同学们走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感谢王孝金老师,每节课后蹲守在办公室提问的日子,让我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也终于建立起对数学学科真正的热爱;
感谢童峰老师,语文课堂上他幽默的话语总是引起同学们的深刻共鸣,给文学学习添上一抹明亮且不可或缺的色彩;
感谢余佳老师,她从不吝啬对同学们英语能力的夸奖,也常常用温和美丽的笑容化解我们犯错时的些许尴尬;
感谢刘亚冰老师,密密麻麻的备课资料、细致耐心的课后解答,她的认真与严谨值得每一位同学的尊敬与喜爱;
感谢黄孝玲老师,她总是那样的温柔与坚韧,无论何时都给我最丰盈的鼓励与支持;
感谢吴长奎老师,他专业的学科素养、高尚的为人品格,成为我们每一位学生心底珍藏的财富...
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体会“把每一位学生放在心上”理念背后的付出与牺牲。
我想,那是最好的三年。
“择善修身,立学济世。”进入北大法学院学习的四年时间里,我一步一步地理解与实践着一六八校训的真谛。在专业学习中,除却法律规定条文本身,我更多地关注法学实践不断推进的过程;我也常常反思自身,感悟着属于青年法律人的社会责任。
江雅婕所摄未名湖风光
最近半年,由于升学、旅游等原因,终于和许多分布在天南海北的同学们重逢在北京。多年未见的我们褪去些许稚嫩,却没有感到生疏。我们早已抛弃对模拟考试成绩的执着,也不再轻易因为排名波动感到无措。站在中关村的天桥上,看霓虹灯下车辆纷繁疾驰,远处的夕阳笼罩着我们的背影。突然其中一个朋友感叹:“后来再没见过在一六八看到的那样绚烂的晚霞。”沉默良久,我们相视笑着,继续向前走。
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如此说道:“人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但我知道,在一六八的高中三年,我曾拥抱热烈的青春,也曾与同学们共享对青春难以忘怀的感受。或许我们终将远行,但时常看见彼此的身影,归途就并不遥远。
又到一年高考季,此刻坐在燕园未名湖边,看博雅塔投映在微风吹拂的湖面,耳边只有夏虫声响,此起彼伏。四年前此时,我也同学弟学妹们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与迷茫,利用最后几天时间,翻阅错题、背诵课文、熟悉考场;而当最后一场考试交卷的铃声响起,心中只觉舒缓与释然。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一路坚持到底的我们,早已是自己的英雄。
最后,衷心祝愿一六八的学弟学妹们一切顺利,金榜题名!燕园的风景很美,我想邀请你赴一场四季之约。
供稿:江雅婕 王艳 审核:任杰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