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5 浏览量:503次
“青春期是道坎,横在家长和孩子之间”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刺猬,让人手足无措”
“度过青春期,孩子就像‘一夜之间’长大了”
……
当我们在搜索栏上键入“青春期”这一词条时,各类反馈层出不穷,仅24小时内关键词讨论量就达2.6w+,家长们带着对青春期的疑惑,希望在网络上寻求出能够完美匹配自己的解决方法。
“青春期是学校、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冰山’,与其逃避不如直面。”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国际部《父母成长计划》-【青春期心理】系列的第一节课上,张桦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而这也恰恰是合肥一六八中学国际部想要通过“课程”传达给家长的。
作为人生的必经阶段,孩子只有经历过这短暂的“困苦与迷茫”,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步入更广阔的未来,而老师和家长要做的,便是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帮助他们进步的同时,也能成长为更全面的人。
4大青春期心理特征 写给家长的开卷题
不论何时,赢得孩子比赢了孩子更重要。想要更好地直面青春期,家长首要要做的便是了解青春期。
对于孩子来说,青春期往往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部分主要为脑神经的发育,张桦老师表示,除了基因,家长更要在此刻关注孩子的饮食、睡眠和情绪。
而心理部分则分为自我意识高涨、认知功能快速发展、情绪波动大、性心理开始成熟四大类。
自我意识高涨
所谓的自我意识高涨,往往表现在孩子要求独立上,“他们会希望父母对自己的干预少些,让自己做主。”除了干预少些,张桦老师还为家长们说明了包办过多不仅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还会影响学业进步等,而放手让孩子去做,即使失败也是种收获。
父母同时还需要给予孩子最大的尊重,包括但不限于尊重孩子的不同、尊重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等。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父母要善于观察。”张桦老师在说完这句话后,邀请家长们在本子上记录下孩子的10条优点并相互讨论,虽然只有部分家长完整写出,但也让其他家长有了新的收获。
“虽然孩子过于活泼,但同学都喜欢和他玩,这也是我之前所一直忽略的点。”
针对家长所提问,为什么孩子总喜欢反对自己的说法,张桦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反对的是观点,而不是你。”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去反抗,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父母来说,要学会珍视孩子敢于质疑的品质,并予以正面回馈,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认知功能快速发展
青春期心理特征第二点主要为“认知功能快速发展”,如张桦老师所说,这时候的孩子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好、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敏锐。
“孩子们通过网络世界,掌握当下最新的咨询,他们说的那些信息你们了解多少?”对于张老师的提问,不少家长陷入沉默。张老师在课上表示,此时孩子们的知识系统处于一个急速上升的状态,但家长却处于学习停滞阶段,所谓的“代沟”便出现了。
针对家长要如何学习,张老师也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首先你要明确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再去寻找书籍、网络的帮助。”
除了这些,张老师还重点强调,学习的前提是家长个人状态相对稳定,不要过度焦虑和烦躁,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情绪波动大
青春期心理第三个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张老师表示此时的孩子前侧额叶还在成长中,所以控制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他们在这个阶段情感丰富,遇事易冲动的主要原因。
家长们此刻最应该做的是给孩子点空间冷静,而不是指责、批评。对于此,不少家长表示认同,“有时候感觉孩子太敏感,问也不是不问又焦虑,今天算是知道原委了。”
性心理开始成熟
对于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第三点表现,张老师重点强调,“家长此时最好能够不否定不批评,多尝试理解孩子。”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此时的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极大兴趣和关注,所以她们会希望通过外型和穿着引起对方关注,如果家长过于着急干预,有时可能会导致孩子因逆反心理加速关系发展。
同时,家长也应尽量平和地和孩子交流这一话题,而不是采去激烈手段进行“镇压”。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同时意味着身体进入第二次发育的高峰期,清楚了解到青春期背后的成因和特征,无疑能够帮助父母和孩子更加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而对于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和应对,张老师也给家长们做了详细讲解。
青春期不可怕 陪孩子一起长大
“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们心目中的样子。”
在青春期心理障碍表现及应对的课堂上,张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在《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调查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30%,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学业压力、睡眠不足皆有可能成为诱因。
而张老师也说到:“家长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常,并给予有效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状态走向。”
基于此,张老师为家长们提供了一系列对应解决办法。比如当注意到孩子情绪变化时,以平和语气与孩子进行交谈,同时鼓励和帮助孩子寻找专业老师或机构进行咨询等。
在课程的最后,不少家长围绕在张老师身边询问着有关孩子教育的问题,张老师也一一进行了耐心地解答。
“孩子所有‘冰山’行为的背后,往往在于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失衡”。
因此,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国际部,我们时刻希望能够通过家校共育来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每一个情绪和行为,而不仅仅是关注孩子在成绩上的得失,或是用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我们的《父母成长计划》课堂还在持续进行中,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开展各类家校共育活动,共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供稿: 胡晓雨 审稿:赵一红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