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9 浏览量:506次
这两天有一则标题为“安徽合肥:学生厨艺大比拼”的新闻登上了安徽新华网,截至目前浏览量已经接近两百万,关注度非常高。
这则消息的发生地和主人公正是我们的学校和学生,这场“厨艺大比拼”指的也正是合肥一六八中学第二届学生厨艺大赛——“烹”然心动,不忘“厨”心。
为什么要连续两年并且持续地组织这样的比赛呢?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学习是一件“绝对独立”的事情,它常与生活相割裂。
“让孩子专注学习,所有家务家长包圆”、“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观点比比皆是,大都因为只着眼于“教”,而忽略了“育”。
在育人方面,除了我们始终践行的五育并举,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即“食育”,它既是回归生活的教育,也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
烹饪大赛作为我们践行“食育”的一环,让学生在感知、践行、劳作、烹饪、珍惜和分享美食、理解和尊重劳动的过程中,达成“以食育德、以食启智、以食健体、以食立美、以食促劳”的效果。
让“食育”融于“五育”之中,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生长,便是这一比赛的出发点。
01
美食的诞生
从翻土、播种开始
回顾厨艺大赛,我们想先分享一下在美食诞生之前,“菜”的诞生。
时间拉回这学期伊始,一六八学子的校园生活里多了种菜这一项劳动内容。
种菜的地点开设在了操场主席台的后面,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遮挡,阳光很充足,走进菜园就能闻到一阵厚重的泥土香味。
同学们给新菜园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芷澜园”,为了让芷澜园郁郁青青、欣欣向荣,同学们从刨地、翻土开始,播种、浇水、悉心照料着,终于,收获了初步的成果。
部分自种菜
我们也相信,同学们的收获肯定不止种植的蔬菜成品。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对每一位参与芷澜园种菜的同学们来说,更重要的是举起锄头、播撒种子、悉心浇水的那些时刻,让他们体验劳动的同时,也在充盈着自己。
02
大厨的诞生
从用心、创意开始
比赛结束时,高一立学班的段嘉俊同学端着他们组的西红柿炒鸡蛋(笑脸版)准备离开,擦肩而过的同学留下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这道菜短暂地治愈了她在学习上的焦虑”。
这个稍微有点“丑萌”,但是很用心的作品,不仅在创意上收获了一批师生“粉丝”,还在综合水平中收获了比赛二等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的优异成绩。
二等奖、最佳团队合作奖作品
在作品展示台上 ,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其他充满创意且用心的作品,其实也体现了我们开办厨艺大赛的另一个初衷。
让学生在参与美食准备过程中,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专注力和做事的条理性,培养观察分辨力和艺术潜能。
03
三组四奖
我们上电视啦
除了立学班摘得佳绩,修身和择善班的两个小组在比赛中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
在这些同学当中,有的因为喜欢烹饪,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制作各种美味佳肴;也有的同学从未下过厨,但对美食有着独特理解和无限潜力。
不论烹饪经验多少,能够在这次比赛中放手实践、尝试更多,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立学班 段嘉俊同学作为学生代表 接受电视台采访画面
就像段嘉俊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所说,“这一次比赛提升了我们很多能力,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鲜的尝试。
比如从做饭时‘单打独斗’变成‘团队协作’,从'单纯为了吃饱肚子'到'需要挖掘创新点',这会是我非常难忘的一次经历,也会是我以后在学习之余,研究烹饪方面继续努力的方向”
修身班、立学班 获二等奖
择善班 获三等奖
立学班 获 最佳团队合作奖
在这次厨艺大赛中,每一次尝试都是一种创新,每一道菜肴都是一种创作。才华和创造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学习上,生活和成长中的每一步,都可以激发出孩子们的潜力。
厨艺大赛的目的,除了践行对孩子们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劳动的习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国际部的学子来说,对烹饪的重视更是在帮助他们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
希望在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能够以中国的烟火气为底色,去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供稿:朱瑞婷 审稿:赵一红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