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务动态

强基计划——高校招不够人?

发布时间:2020.09.17 浏览量:1574次

【导读】

部分高校发布2020年强基计划补录信息, 

小智对强基计划首年招录不满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强基计划的一个特点是: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一种“择志”, 

选择出真正有志于科研的优秀学生。 

 

▼ 日前,复旦、中科大、西安交大等高校面向2020级本科新生发布强基计划补录通知。 

不同层次高校都存在招录不满的情况,部分高校甚至缺额一半以上。 

没有补录信息的高校并不代表没有缺额 ↓↓↓ 

北京师范大学2020强基计划招生计划120人,官网数据显示仅录取64人 

根据消息北京大学2020强基计划招生计划为900人,而最终录取842人,也存在少量缺额。

 

1.webp.jpg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未来可能存在哪些调整?

新政策背景下高中生该如何把握?

 

 

01 

强基计划为什么不受“热捧”?


强基计划实施首年即“遇冷”,让舆论质疑强基计划的意义。

对此,有必要重提国家推出强基计划的意义——培养基础学科专业领域的拔尖人才。    

 

现实中,很多高考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时,一直存在功利导向,愿意选择投身基础学科专业领域的人并不是很多。“择志”色彩鲜明的强基计划,对于那种追“热门”和“钱景”的导向而言是一种扭转,但扭转并不会一蹴而就。 

 

考生和家长不“热捧”强基计划,是由现实与强基计划的制度设计决定的。结合今年强基计划的实施情况,应更加坚定推进这一计划的决心。    

 

在一些讨论中,强基计划“遇冷”被拿来与当年的自主招生火爆相比,不过,两者并不具有可比性。 

我国之前实行的5%自主招生,是90所高校拿出学校最热门的专业来招生,而且采取给予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高考降分录取优惠的方式,学生被录取进校后还可转专业。 

这一政策设计,助推了学生和家长的功利心态,一大表现就是重降分优惠录取而轻专业兴趣培养。

 

 强基计划则不同。 

据统计,36所“双一流”建设大学进行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为数学、物理、哲学、古文字学、核工程、医学等12个学科184个相关专业。 

这些专业是培养基础学科领域优秀人才的重要专业,但并非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所谓“热门”。 

有一些人认为,如果强基计划继续按自主招生模式,给予入围考生降分录取优惠,并允许学生进校后转专业,那考生和家长的报考热情会大增。 

若如此,则还是把招生计划作为进名校跳板的功利思路,强基计划恰恰需要考生和家长摒弃这一思路。 

强基计划不再给予考生降分录取优惠,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按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综合评价、录取学生,被录取进强基计划的学生,不能转专业,如果要换也只能从该专业的强基计划班转到非强基计划班。 

 

非热门专业、没有降分录取优惠、录取后不能转专业,这要求所有报考考生和家长理性选择强基计划,不要想着以此为跳板。 

 

而强基计划首年实施情况,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学校及家庭不宜向学生灌输功利的成才观。 

 

其次,强基计划有必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招生细则。 

 

比如,今年的强基计划,只允许学生申请报考一所学校,对于那些对自己高考成绩没有很大把握的学生来说,如此规则就会让他们的选择受限。 

从现实出发,或可考虑让考生申请报考两所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另外,强基计划在实施中,在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后(入围分数线由各校根据招生计划数,结合报考学生情况,按一定入围比例确定),可以适当增加校测成绩的权重,这对于计划的顺利推进很重要。 

 

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为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引导中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可适当增加校测成绩所占权重,比如提升到20%或30%。 


02

强基计划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择志”

 



2020年高校招生最引人注目的改革,应该是第一年实施的“强基计划”。但是据报道,包括北大、中科大等在内的诸多名校都没有完成原定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有的只能进行补招。这就引发了“强基计划遇冷”的讨论。但“强基计划”真的不如人意吗?    


首先,强基计划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学生报考重要的基础学科。 

既然需要“鼓励”,说明这些学科在许多人眼中本来就是“冷门”,所以本就不应指望出现“大热”。 

反而是之前的自主招生,吸引许多家庭和中学去竞争,因而催生出一些灰色的甚至违法违纪的行为。

就是因为其中许多“热门”或“高金”专业,加上名校的学历,带来了“租”,也就带来了“寻租”的空间。 

现在强基计划让没有兴趣的学生不再被吸引,于社会而言减少了寻租空间,于考生而言也避免了不理性的选择。

例如,有的报道中有家长说:“高中(学数理化)已经学得很痛苦,到大学以后还要学这些基础学科,还有什么意思呢?”人各有志,本无高下之分,不用去批判这些观点。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这些“已经学得很痛苦”的学生为了降分而去选择基础学科,对他们对大学是一种“双输”。 

所以,虽然强基计划没能招满总会让高校有些遗憾,但换个视角看,岂不可以说招到了一批真正有志于基础科研的学生? 

一个能沉浸下去从事科研的学生,可能比几十个几百个以此为跳板的更加珍贵,毕竟基础科研不是简单的拼人数。    

 

强基计划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一种“择志” 

 

这里就涉及强基计划的另一特点:不是简单的“择优”,更是一种“择志”,选择出真正有志于科研的优秀学生。 

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能体会到,真正明白自己的兴趣是一种稀缺的才能。其实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感受到,许多人读到博士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这个专业。 

相比之下,能在高考前就清楚自己的兴趣,更能对基础学科产生兴趣,这样的人即使学习能力不是天才,也是“自觉的灵魂”,可以说比有趣的灵魂更加稀缺。

 

例如,今年因选择北大考古成为“网红”的那位同学,虽然她不是通过强基计划报读,但她这样的学生正是强基计划针对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即使她将来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从事考古工作,至少她学习的过程不会是痛苦的,也绝不会是一种浪费。 

当然,以中国之大,自觉的灵魂即使“万里挑一”,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我们有理由也应该有信心吸引到更多的学生。 

强基计划作为一个全新的制度,自然也需要检讨成效。与此有可比性的可能是13年前开展的公费师范生政策,中间经历了多次调整,仍有可改进之处。

 

所以,不用急着去说强基计划“遇冷”,不妨给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短期看,首先要讨论的是门槛和考核形式。 

例如,是否有必要降低一些门槛——但绝对不能降低真正关键的门槛。 

例如有评论说“数学达到考试科目的80%”要求太高,试问一个数学考不到120分的学生,先不论能力,真的有兴趣从事数学或物理研究吗? 

 

长期来看,与其盯着强基计划的数据,不如向前后两端去思考。 

在前端,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基础学科“很痛苦”,是否我们的基础教育在理念或模式上存在问题? 

就算整体无法改变,能否更早地发现和鼓励万里挑一的灵魂。——据说自主招生废除后,奥赛也跟着“退烧了”,这在短期内同样不是坏事,但长期看绝非幸事。 

在后端,也要思考如何让这些选择强基计划的学生真正成为“强基”——强化的基础人才。 

免费师范生的一个教训就是:把人吸引进来了,是否能留得住、用得上?毕竟,中国永远不缺人才,以部分基础学科而言甚至也不缺钱,重要的是如何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声明:文章来源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校进行删除。



(供稿:竞自中心)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