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7 浏览量:2319次
时间:2012年3月27号下午
地点:合肥十中
会议:合肥市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研讨会(市教研室举办)
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在前面两次集中研读考纲的基础上,借市教研室举办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研讨会之机,再次将考纲研究深入化,研读变化,探索概率,并真正将考纲研读成果贯彻到专题复习中,针对高频考点和新增考点,开始着手打造适应性试卷和最后一卷的前期准备工作,将考纲研读成果和试卷命制无缝链接,成为学生分数新的增长点。
在复习备考研讨会上,来自合肥一中的谢长雷老师对2012年安徽语文考纲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谢老师以”变”串起整个解读,他认为一“变”在于一般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就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2011年《考试说明》所选7个例题全是选择题,而到2012年所选9个例子中有5个是非选择题,如2011上海卷、2011江苏卷、2010福建卷和2010广东卷等都选用了非选择题形式。由此,谢老师作出第一个大胆预测:要尤为关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些考点,抑或论述类文本阅读因此会增加1分。
就文学类文本阅读而言,2011年《考试说明》所选13个例题中4篇是小说,到2012年所选13个例子中有5篇是小说,总体变化不大,但却稳中有变。探究从2011年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2012年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意即将“作品意蕴”单列出来,考查更为宽广,例题由11年的《骆驼祥子》更换为12年的《洗碑》就是一个佐证。另外,选择了一篇《血的故事》,其中有一道多项选择题。谢老师认为,多选题需要考生多文本有多元的价值判断,有最好答案和次好答案之分;同时该篇设置了特定的地域背景:血沟起了两地的血脉,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民族意蕴。由此,谢老师作出第二个大胆预测:文学类文本可能会出现多项选择,尤其关注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谢老师认为二“变”主要体现在古代诗文阅读方面可采用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形式。就诗歌而言,2011年所选6个例题全是非选择题,而2012年所选5个中有2个选择题,如2011上海卷《明月何皎皎》。就默写而言,11年3个事例中有2个是5分题,而12年所选2个全是6分题。可见,如果诗歌出选择题(一般3分),那么默写分值很可能加大,提到到6分。由此,谢老师作出第三个大胆预测:诗歌鉴赏中会出现选择题,当然难度系数不会像去年只有0.29。
谢老师认为三“变”在于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一是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课采用选择题形式,也可采用非选择题形式;二是2011年江西、湖北、重庆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单独设题;三是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可用选择题形式,且删去了“字音、字形合在一起考查”。由此,谢老师作出了第四个大胆预测:会出现“创新性选择题,标点若直接考查,很可能放入“病句辨析与修改”中考查。
谢老师认为四“变”在于写作。在“感情真挚”等级中去掉了“不无病呻吟”,且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更换为11年山东作文《这世界需要你》。由此,谢老师作出第五个大胆预测:加强给料作文的训练,注重构思、审题、立意、表达。;注意思辨性和时代感。
最后,谢老师给了高三最后阶段的几点宝贵的建议:注重基础的全面覆盖,不要猜题、押题;注重复习针对性;注重训练实战性,不要再不紧不慢做模拟题;加大真题训练量。
接着来自合肥十中的伍旭清老师以其多年高考作文评卷经验带来了题为《阅卷归来话作文》的报告,掀起了一场作文头脑风暴。
伍老师从内容上、形式上和细节上讲到了考场作文的几大失误及注意点,同时给出了三点宝贵建议:审题、立意、段落安排等,让我们明白了得作文高分者得语文之天下。
最后市教研室陈明杰主任总结发言,讲到了二模前高三语文教师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整场会议由市教研室王金娥老师主持。
这次研讨会是高三语文界的盛宴,两位老师细致而全面的解读既给我们以指导,也印证了我们前期考纲研读的正确性。
会议归来,语文备课组又紧急召开备课组集中研讨会,查缺补漏,明确分工,针对高频考点和新增考点,开始着手打造适应性试卷和最后一卷的前期准备工作,将考纲研读成果和试卷命制无缝连接,成为学生分数新的增长点。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