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5 浏览量:196次
编者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把脉实践方能出真知。劳动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成长至关重要,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2019年11月7日下午阳光煦暖,秋风怡人,合肥一六八中学坚果派实践教育基地劳动课顺利开课,这堂别开生面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们增长技能、体悟艰辛,磨砺意志,锤炼品格,收获满满。现将部分学生内心感悟与大家共享。
(一)携青春之旅 放劳动之歌
高一(16)班 赵蕊
深秋的暖阳裹挟着初冬将至的微寒,我们一行人却似一簇愈烈的熊火,点亮不悲不喜灰色的天幕。满怀热情与欣喜,我们整装待发,驶向肥西,驶向那片神秘的碧根果林。
沿途,一路私语,一路放歌,看到窗外的熙攘的楼宇逐渐变得矮小稀落。越来越开阔的视野中,斜路旁的野菊绽得清雅。偶遇一只初生牛犊横冲直撞,挡了去路。车猛得停下,我从睡梦中惊醒,望黄色的野地,灰蓝的浅泊,稀零的平房,还有脚下这条窄而蜿蜒的小道。
我们有些失落,因为眼前并不是一片繁茂的碧根果林,却是尘土飘飞的黄土道和尚未结果的低矮树林。
但当劳动工具交到我们手上,我们的心里又升腾起一种重重的紧迫感。同学们分组而行,提着白色的一桶,一柄木刷,走起路来朴气十足,帮忙的农民叔叔说,我们像是那么回事。
急急展开劳作,每一颗小树都娇弱矮小,更需十足完备的保护。我们丝毫不敢大意放过任何一块光亮的树皮。从石灰飞溅到动作娴熟,从一筹莫展到埋头苦干,从一眼望不尽的林到近在咫尺的终止。小桶里的石灰浆越来越少,额上细密的汗珠越来越多。无数个为劳作奔跑的身影为每一颗小树的刷白计时,严格控制速率。为一桶石灰浆东凑西借,为每一颗小树的成长倾心,为每一个生命的蓬勃动心。也许吧,一刷子下去,是小树的保护屏障,也是我们愈来愈浓的对小树的爱与期盼。
下午的太阳迟缓地挪向西边,橘红的光洒在这片树林,洒在躬身劳作的我们的脸上、心上。红色的光芒不很耀眼却那般温柔。我抬头望一眼同伴,望见她脸上的不苟,望见不苟中飘动着的夕阳暖暖的微光。
劳动结束,大家开心地晒出自己被石灰浆“染”白了的外套,毛衣、鞋子。在夕阳还未坠地的时候,趁着向晚的阳,望向百里“刷白”了的树,望向身边笑容潇洒的“白衣”少年,在被时光青睐的年纪,年轻的我们邂逅了一片年青的树林。也许,劳动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返程,一路私语,一路放歌,劳动之歌。
(二)同心铸就成功
高一(16)班 郭心怡
天气日渐转凉,田间却生气依旧,我们有幸成为第一批实践者,前往田间地头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课。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劳动似乎无形中离我们愈来愈远,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真正有下地干活的经历的也是寥寥无几。机器逐步代替人力,成为新兴的风景,给每一片土地都打上了“现代化”的字样。而我们,不是操纵着无人机泼洒农药,也不是驾驶着收割机凌于庄稼之上,而是靠着双手体味劳动原始的味道。
我们驱车前往华泰集团旗下的“坚果派”碧根果种植基地。正式开始前看见农家里撒了满地的新摘的碧根果,兴奋之余不免深感惊讶。我从未见过碧根果在成为超市待售商品前的样子,如今一见方知其原态,暗嘲自己孤陋寡闻,也为见识增涨而心满意足。
我们任务是为碧根果树刷熟石灰,这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化学课堂上氢氧化钙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放下书包,挽起衣袖,戴上手套,虽没有全副武装,但也有点门外汉的专业。然后两两分组,各拿一把刷子,各拎一只小桶,提着一桶石灰浆在“我是一个粉刷匠”的调中开始了劳动。
尽管开始得轻松愉悦,可很快就演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小组间暗自较着劲,都不愿“压轴”,于是战况愈发激烈。有的小组用力过猛,弹药消耗飞快,便让一人留守阵地稍作整顿,一人游说借粮支援前线。每当接济的补给车从远方缓缓驶来,各组拎着快见底的小桶飞奔前去,生怕被别人占了先机。有时组长们会给每人送来一瓶矿泉水,称其为“党中央的慰问,”就像项羽“飨士卒”,但我们不为击破沛军,而为拿下一方土地。战争接近尾声时,不少小组已取得了革命胜利,但他们没有停下来享受胜利的果实,而是深入到“坊间”“精准扶贫”,帮助落后小组加紧步伐,“奋发脱贫”,“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能将党的脱贫战略演绎得如此形象,也不枉这番辛苦了,。
正午行,日落归。半天的劳动课的确让我们受益匪浅。我觉得劳动最光荣的,不是劳动本身,而是劳动背后一群人的凝心聚力、一帮人的同舟共济。在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之下,劳动又具有了新的灵魂。
出力劳作,同心相济,不虚此行。
(三)一次劳动 万分收获
高一(16)班 吴世宇
从市区到高刘,从一点到六点,从期待满满到满载而归。一堂劳动课,蕴含经济学原理,凝结团结协作精神。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汪玉慧主任、吴孔泉主任对于第二天的劳动进行了严格部署,从课程流程到注意事项,再到活动意义的讲述,无不撩动着我们激动热情的内心。
从大巴车上下来,听完技术负责人的讲话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工作——刷白。两人一组,一桶一刷,团结合作。开始劳动时,甚是不习惯。我们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正确的刷白方法,全身上下也被刷成了白色。渐渐的,我们开始熟练,一人坐一边,各刷半边,从最上方开始,最后“夯实”底部。全程我们没想其它的,只想着把眼前的树刷好。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结束了自己的工作任务,拎着桶,拿着刷,帮着周围人。不是单纯的帮刷,而是教授方法,分享经验,供给劳动工具,“扶贫先扶智”的方针被我们落实的彻彻底底。一个半小时后的劳动过的很快,站在田埂上,闭上眼,树已枝繁叶茂,果实满树。想着满树的果实凝结着一部分我的劳动,自豪感油然而生。田间返程的我们拎着劳动工具,笑着,自信地笑着。
回去的路上,我回忆着这一下午的劳作。单一重复的劳动,蕴含着不一样的智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经劳动的幸福,是不值得推敲的。如今,多少人局限于课本知识,一方面实践能力缺失,没有基本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社会给他们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无法聆听劳动人民的心声。习主席曾多次强调,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最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蔚然成风。这一切不是空谈,而是真切的体会。
一次劳动的经历是难以遗忘且终生铭记于心,基本的劳动技能,团结一致的精神,那份真挚的体会,以及一张张洋溢着可爱的劳动人民的脸!
(政教处 供稿)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