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5 浏览量:189次
【编者按】高考刚过,社会各界关注度极高。近日,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邀请合肥一六八中学名师李春林、葛暄、李源就2017年高考英语、生物、地理学科试卷进行评析。全文刊载在省考试院网站和微信平台。
英语试卷评析
合肥一六八中学 李春林
一、总体评价
本套试卷的命题严格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相关题型示例及考查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立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目标,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在特定语境下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 必备知识。试卷在听力、阅读理解等部分大量考查了考生对事实性的具体信息的筛选、提取和加工,这些都是考生长期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
2. 关键能力。在语法填空题及书面表达题中,重点考查学生在语篇或语境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表情达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科素养。试卷主要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考查考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
4. 核心价值。考查考生在学习(或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和养成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
二、试卷特点
1. 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中语言知识的考查基本源于教材,完全符合《课程标准》中所列的语法项目和功能项目,词汇选取自“考试说明”中词汇表内的项目。各个题型所涉及的内容都来自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相关话题。
2. 在考查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能力的考查。
听力部分既考查考生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的能力(如:第14、17题等),又考查了其理解主旨要义(如:第3题等)、对所听内容作出简单推断(如:第16题等)以及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如:第1题等)。
阅读理解涵盖了《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试应具备的理解能力:1. 理解主旨要义(第31题);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第21、22、24、25等题);3.根据上下文推断单词和短语的含义(第33题);4.根据所读内容作出判断和推理(第30、31等题)5.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第23、27题);6.理解文章结构(第29题)。
阅读填空题(七选五)拓宽了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不仅考查了考生句子层面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查了语篇层次上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语感和语境领悟能力、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以及对整个语篇或语段的衔接手段与连贯性的敏感度。这些都是较高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所填句子类型涉及到主旨概括句(第39、40题)、过渡性句子(第36题)以及注释或解释性句子(第37、38题),考生解题时需要运用篇章结构、逻辑、连接、指称等语境线索。
语法填空题要求考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根据所提供的词汇和空格进行合乎形式、意义和逻辑的判断,既考查考生对基本词汇及语法的掌握,又考查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考点主要涉及到介词(第61题)、名词(第62题)、非谓语动词(第63/68题)、语态(第64题)、冠词(第65题)、词形转化(第66、69题)、时态(第67题)、复合句(第70题)等。
短文改错题以语篇为情境,主要考查考生的词、句、篇和语法的综合水平,特别是考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语法知识,发现、判断、纠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考点分布广泛,涉及到词法(数词、冠词、名词、非谓语、形容词/副词等)、句法(时态)和逻辑等。
3. 选材广泛且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阅读理解语篇选材广泛,内容涉及到科学馆游览信息(科技创新)、个人生活经历(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感悟和谐发展之道)、音乐文化推广(文化品格)和科普知识(创新精神)等,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关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考生读起来有熟悉感,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考查。
完形填空描述了作者学习ASL的相关情况,表达了对失聪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关爱,同时也宏扬了“和谐社会”这一主题。本题既着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考查学生在语篇理解和逻辑推理基础上考查词语辨析和词语搭配的能力。学生完成本题的过程也是宏扬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体现了外语教学的教育性和思想性。
写作部分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写邮件告知外国朋友下次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这些情境真实,任务符合考生能力水平,自然融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引导考生在使用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运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生物试题评析
体现学科素养,注重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合肥一六八中学 葛暄
1.试卷结构:①与去年相比,分值及比例大体保持稳定。试卷满分为90分,其中:必修一21分;必修二28分;必修三26分,三本必修分值分布合理。②生物试卷分为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Ⅰ卷(选择题)为必考题,考生必须全部作答,共6道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必考题设4道题,共39分;选考题提供2道题,考生只需选择其中1题作答,满分为15分。③内容分布上,试题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遗传定律、种群数量变化、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基因工程等主干知识,对考生来说,没有任何违和感。
2.试题特点:突显能力立意,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理性思维,尤其是实验探究能力。①知识考查注重学科内综合,兼顾模块之间均衡,试题在突出对生物学主干知识的考查的同时,注重学科内综合考查。比如:第3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了植物激素调节,有兼顾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又如第38题,以基因工程为背景,考查了原核细胞的结构功能、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②重视课本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整个试题始终体现了对课本主干知识要点之间联系的考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与思维容量,真正体现了对考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像第29题,就要求学生对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设计原理有很好的理解;38题的第5小题,就要求学生对历史上“转化因子”的探索历程有较深刻清晰的认知。③题目注重结合学科背景材料,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比如:第4题的C选项,在实验的背景下来诠释过敏反应的特点;第5题其实是一个坐标转置,捕获后停在K/2附近是解题的关键。④实验考查形式多样,既有第2题的课本实验,又有第29题的实验设计,同时又有第3、4、30题的在实验背景下的题干设置。总的来说全卷试题的材料简练、要素清晰,问题与选项(或答案)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度较高,既对中学的学科有了一个客观全面的考查作用,有兼顾高校选拔的要求,指向性明显。
3.对平常教学的启示。 ①加强学科知识的串通融合,注重生物发展史上重大学术事件的诞生背景,适当拓展相关内容。像本试卷中的双缩脲检测蛋白质的原理、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的原理、NADPH与NADH、补偿点与饱和点、性染色体的、真原核基因的结构等等都需要中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清晰、合理、巧妙的拓展。②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地理试题评析
关注学科素养、凸显能力考查
合肥一六八中学 李源
2017年的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紧扣考核目标和要求,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最大亮点是更加注重对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和地理基本原理的考查,充分体现“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命题要求。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试题量的微调,体现卷的“新和变”
2017年全国卷地理试卷变化:选做题由三选一变成二选一;必做非选择题还是两大题,但小题题量和类型均有变化,原来是3+4或者4+3,其中会有一题是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个观点或者一个方面作答,今年是4+4,没有开放性试题。体现全国卷的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凸显能力考查,避免高三教学中盲目跟风,一味模拟,死记硬背。
二、关注学科素养,突出区域认知、人地协调
试题关注学科素养,通过区域揭示地理问题,通过人地协调分析地理问题,选择题的第一组试题以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切入;第二组以德国海德堡地区切入;第三组以我国西北地区切入;既有中国区域又有外国区域。综合题第36题,以剑麻为中心问题,从气候条件和用途的角度分析,再从区域间的差异性角度分析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新建农场的有利条件,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还传承了新课标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的命题特点。综合题43题、44题人地关系始终贯穿其中。
该类试题总的特点体现在图文材料结合,设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养成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观点,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人地协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三、凸显能力立意,注重信息获取、综合思维
试题体现了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综合思维处处体现。有文字信息呈现类,比如第二组印刷机公司的集聚;也有图文结合呈现类,余下几组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属于此类。学生需要全面挖掘图、文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思考,才能作出解答。
试题出现的一些“新知识”,绿化带、盐湖、双层地膜、苔原带,试题均提供了答题需要的相关信息,学生需通过文字、图像先理解这些“新知识”,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然后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地理事物和现象不仅具有空间分布、空间组合与空间联系的特点,还有人文因素对区域的影响。比如37题(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题(2)判断干扰时,阳坡和阴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这类试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需要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四、关键信息定成败、细微之处显能力
试题中有很多关键信息,决定了本题的答案。比如第一组题目中的杂树隐有绿色;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第 6题题干所问是该流域而不是盐湖等,这些信息就直接决定了题目的答案。细节决定成败,说明了养成良好审题习惯、获取和运用关键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总之, 2017年的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四个考核目标和要求,关注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凸显了地理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
(教务处整理编辑)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