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德育园地 - 德育课程

礼仪课堂——家庭礼仪

发布时间:2009.06.15 浏览量:857次

称呼家庭成员的礼仪

   对自己家属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但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应采用谦称。比如,称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分比自己低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对他人家属的称呼

   对他人家属的称呼,应采用敬称。对长辈,应在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等;对平辈或晚辈,应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弟”、“贤妹”等;在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堂”、“令尊”、“令爱”、“令郎”等。

“愚兄”,是一种表示自谦的客气语。

参加亲属丧葬仪式的礼仪

   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

   一般来说,我们是与父母一道出席亲属丧葬仪式的。首先在服饰上,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穿黑色的衣服,如果父亲穿西装的话,要提醒他系黑色无花图案的领带,如果没有黑衣服就穿颜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鲜丽的服装。不宜穿各类宽松服装或其他便装,不宜穿有花边、刺绣或飘带之类装饰物的服装,以免冲淡现场的气氛。外表的肃穆要和内心的沉痛相一致。不要敞衣露怀,漫不经心,不拘小节。女孩子不要用花手帕,不抹口红,也不戴装饰品。在举行追悼仪式时,要脱帽致哀。

   保持肃穆、安静

  在葬礼上要保持肃穆、安静,切不可大声谈笑,否则就被视为对丧家的不尊重,也显得自己缺乏教养。

整个葬礼我们自始至终都要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除了小声的抽泣声,我们应该都在沉思默祷,默默地为死者送行。如果死去的亲属是你父母的至亲,在追悼会或遗体告别时,你的父母会情绪失控,这时你还要负责搀扶、做好安慰工作。

   落葬与宴请

   丧仪后如果丧家安排直接去墓地落葬的话,一般是手拿鲜花,向墓碑献花,静静地呆上一会儿,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或模仿大人一样鞠躬志哀,然后默默地离开。在回来的车上,保持安静。如果丧葬仪式结束后,丧家还有宴请的话,神情仍然需要比较庄重,不可嬉闹奔跑,要遵守餐桌礼仪。

对父母友人的礼仪

   做好迎客准备

   父母友人来访,如是事先约定的,就应作好迎客的各种准备,如个人仪表仪容,室内整洁,招待的茶水、水果等。 

接待与交谈

   父母友人来访时,应主动帮助父母招待,如上茶、削水果等,上茶时应注意礼貌,用双手,一手执杯柄,一手托杯底。

   父母与友人交谈时,不要去参与插话,应尽量回避。如父母呼唤你来陪客,那么态度要认真,倾听时目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接受对方观点,不能心不在焉。如对方询问你问题,讲话的语速语音要适中、清楚,言简意赅,少讲废话。如问你学习情况,要选择文明、优雅、高尚的话题,避免无聊庸俗、令人反感的内容,切忌不懂装懂地去谈一些高深的哲学、艺术问题等,以至于班门弄斧。 

    接待突然来访的客人

    如果父母友人突然来访,应向父母友人作自我介绍,内容包括姓名、就读学校和年级等必要内容,注意语速要适中,目光正视对方,要简单明了,态度谦恭、自然、亲切。   
    应请客人稍等片刻,并说明父母不在家的原因,可拿出一些报刊杂志请其浏览,并上茶招待;如对方等不及要告辞,可向对方致歉,并另约时间。如果对方带来礼物相赠,应表示谢意,也可替父母回赠礼物。  

    送 别

    相送时应起身,如对方是稀客或年长者,就应送到大门口、握手送别后,要挥手并目送对方离去。

与邻居相处的礼仪

    尊老爱幼,互相帮助

   首先,要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在楼道里或窄小的地方遇到长辈,要主动让路,请长者先走。遇到老人上下楼梯,应上前去搀扶。见到邻居提、搬重物,要主动让路,不能抢上抢下或挤上挤下,还应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邻里之间要亲切随和,早晚见面都要热情礼貌地打招呼,比自己父母辈份大的称呼:爷爷、奶奶;与自己父母同辈比父母大的,称呼:伯伯、伯母;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或比父母小的,称呼:叔叔、阿姨。

   善待他人

   不在背后议论他人,不猜疑;谈笑逗趣有分寸,尊重他人隐私。

   孩子在住宅和社区的不妥行为,家长应及时教育、提醒;善待邻居的小孩。

   早出晚归,忌大声喧哗和行为不当产生的噪音,以免影响他人休息;收看电视或使用音响时,应考虑到是否回影响左邻右舍。

合理使用公共空间

   合理使用住宅的公共部分,应相互配合、协调,不抢占公用部位,并注意打扫卫生。

注意交流、联络

   主动参加一些联络邻里感情的活动。适时主动拜访邻居,选择好拜访时间,但忌妨碍他人的休息;拜访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拜访时,仪容得体适度,不要穿拖鞋、睡衣,头发蓬乱等;注意话题的选择,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注意交流时所处的位置,一般不要直接进入室内,应在门口寒暄几句。

   借用邻居的东西要有礼貌。如轻轻敲门,等主人开门后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明来意,归还时要表示谢意。另外,要注意应双手接、递所用的东西。借的东西要小心使用,十分爱惜。万一损坏要主动赔偿,并赔礼道歉。借用的东西使用完之后应立即送还,不要忘还,更不能让邻居来要。

社区生活和服务礼仪

   作为这一大家庭的一分子,社区居民也应当自觉培养对社区的忠诚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以社区为“家”的意识

   要树立以社区为“家”的意识,要以热爱小家的态度和热情,来维护社区的团结、稳定与和睦。

   自觉遵守社区的规章制度

   自觉遵守社区的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履行社区居民的各种义务,爱护社区环境,爱护公物,爱护绿化,为社区建设尽己所能。

   认真配合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分歧时尽可能通过沟通,协商解决,维护社区秩序。

   与社区居民友好相处

   与社区居民相处时应要努力遵守一般的行为规范外,更要注入热心、爱心与诚心。遵循平等相待、宽容礼让、互帮互谅、真诚友爱原则。努力为军烈、属和孤寡老人服务。

   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增强社区责任感,立足社区,着眼社会。

倾倒生活垃圾的礼仪

   不随手乱倒垃圾

   作为市民,首先应该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不在高空乱抛垃圾,乱倒污水。

   不随手乱倒垃圾,这是一个市民最起码的文明行为,可某些人根本不当一回事,他们随便乱扔垃圾,有时只是一步之遥的事,可就是懒得走这一步;有时只是举手之劳的事,可就是懒得“抬贵手”,这种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

    科学处理垃圾

   要注意养成科学处理垃圾的文明习惯,切实了解倒垃圾的规范,耐心地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四类。

   其中,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回收利用可节省资源;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可就地处理堆肥,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需作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减少污染。

子女对父母的礼仪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对一个青少年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

   尊敬、孝敬父母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常与父母交流、沟通,求得他们的教育、帮助,听取他们的教导和指点。过新年或每逢母亲节、父亲节时不要忘了向父母送上问候和祝福。

   体贴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一旦父母身体不适,应该主动问候,端药送水,加以劝慰。

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用品收放整齐,不乱摆放。主动为父母服务,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负担。

   生活节俭,不浪费,不摆阔气,不向父母提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过分要求。

   就餐先请父母就座,自己方可就位,就餐中也要注意礼让。

   进父母房间要先敲门,经允许后进入。不得随意翻动父母的私人用品。

   离家或回家与父母打招呼,未经父母同意不在外留宿;长辈离家或回家时要主动招呼、递接物品。

   离家或归家与家长打招呼:“我走了,再见!”;“我回来了,爸(妈)好!”     

   如何对待父母的打骂和错怪

   首先要理解父母的心情和苦心,找找自己的原因,向父母主动承认错误,表示改过的决心,不要与父母计较态度。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不犯类似的错误,才能避免父母的再次打骂。

   如果挨打主要是由于父母性情粗暴、教育方法不当,或者不了解情况,就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但最好在他们情绪暴怒之前,或事后父母心情平稳下来,不能火上浇油。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错怪孩子也是常有的事。首先我们要耐心听完父母的责怪、训斥,以便弄清他们是在什么事情、什么问题上对你产生了误解。如果确实因父母把问题搞错了,那么就可适当做些解释工作,消除误会。或是暂时沉默以缓和紧张气氛,不要急于争辩,以免激化矛盾。

   无论采取什么办法,最终目的都是要弄清事情原委,帮助父母消除误会,待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进行详细的解释,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更不要责怪、埋怨父母的一时不当。当一切真相大白时,父母一定会为错怪你而后悔。  切忌因父母的错怪而对父母生气、失去信任,更不能因此而采取过激的行动。要多想想平时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多想想他们往日的亲情。

兄弟姐妹间的礼仪

   现在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是独生子女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还是不少的。不论是亲兄弟姐妹,还是堂(表)兄弟姐妹,都要相互尊重、关心、谅解、帮助、谦让、长爱幼,幼尊长,彼此爱护,不争不吵,情同手足,共同创造温馨祥和的家。

   在生活中,兄弟姐妹都是差不多的同龄人,朝夕相处,要做到处处符合礼仪,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讲要注意以下礼节:

   哥哥姐姐应以身作则

   假如你是哥哥姐姐,那就应时时以身作则,努力成为父母的得力助手,多干家务活。遇事要宽宏大量,不与弟妹斤斤计较,更不要以为他们比自己小就随意指挥他们干活。当弟妹求教或请求帮忙时,应耐心帮助和解答,切忌不耐烦或不屑帮忙。弟妹有错时,不要在父母或他人面前斥责他们,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告状”,而引起他们的反感。万一与弟妹发生争吵,应当着弟妹的面,在父母面前作自我批评。兄弟姊妹要和睦,如有意见通过父母解决,不可相互争吵。

   弟弟妹妹要尊重哥哥姐姐

   假如你是弟弟妹妹,就要尊重哥哥姐姐。不能有优越感,更不能娇蛮无理,干什么事都不把哥哥姐姐放在眼里,为所欲为,不为他人着想。与兄姐发生争执时,不要利用自己的得宠地位到父母亲面前去“告状”,以免加深兄弟姐妹间的隔阂。

称呼要有礼貌

   称呼时要有礼貌。称呼自己的哥哥姐姐、堂(表)兄、堂(表)姐,不应直呼姓名或小名,也不能起外号。如果在场的堂(表)兄弟姐妹多,称呼时可能不知你在叫哪一位,可在称谓前加上他(她)的名字,如:海东哥哥,英金姐姐等。

家庭就餐礼仪

   一日三餐,家家如此。家庭用餐,同样能反映出家庭的文化修养。那么家庭餐饮要注意些什么呢?

餐前准备

   主动帮家长做准备工作,摆好桌凳,用干净抹布擦拭饭桌,再摆好碗筷,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地放在碗的右边,不能搭在碗上。然后请长辈入席。

    饭前要洗手,要主动帮家长盛饭端菜。端饭要注意按老幼宾主顺序,先端给长辈,最后端给自己。如果有客人共同进餐,要先端给客人,再按家庭辈份依次端上。端菜,要先把好吃的菜,合长辈口味的菜,摆放在靠近长辈的面前。即使是自己最爱吃的菜,也不能放在自己面前。有时,长辈出于疼爱,将你爱吃的菜摆放在你面前,也应礼让。

入座后坐姿要端正。等待用餐时,不能在饭菜还未摆好上齐时,就先拿起筷子准备夹莱,或眼睛盯着饭菜,更不能拿着根筷子随意敲打。

   文雅用餐

   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在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儿吃吧!”你再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

吃饭时要注意吃相文雅。夹菜时,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来翻去,或用筷子搅菜,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用筷子穿刺菜肴,当餐叉使用;如果筷子上有饭粒或菜叶,应吃干净后再去夹菜。夹菜时注意一次夹菜不要太多,不要让菜汤滴下来。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吃饭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样既有利于肠胃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讲话,尤其不在用餐时开玩笑,以免口中食物喷出。如果确实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要主动给长辈添饭、夹菜,遇到长辈给自己添饭、夹菜时,要道谢。吃饭时精力集中,不能一边看电视或一边看书报一边吃饭。与兄弟姐妹在一起用餐时,要相互礼让,不要在吃饭时打打闹闹或边吃边玩。

餐后收拾

   用餐后,要轻轻放下碗筷,用餐纸或餐巾擦嘴。如果自己先吃完,要与父母或其它长辈打声招呼再离开座位。如说:“爸爸,您慢慢吃。”或者说:“大家请慢慢吃。”用餐完毕,应帮助家长一同收拾洗刷。

家庭就寝礼仪

   就寝就是上床睡觉,我们平时要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睡前

   首先应收拾好学习用品、书籍或玩具,想一想明天上什么课,应带哪些学习用具,提前放入书包。这样既可放心地就寝,又为第二天学习提供了方便。

   为保护牙齿、促进血液流通,增强睡眠效果,睡前要刷牙、洗脸、洗脚。这些都要自己完成,不能让父母代劳。

睡眠前要告知父母尊长,道一声“晚安”。如 说:“妈妈,我睡觉了,晚安!”如果你要睡觉了,可父母还在工作或做家务,这时你应该说些关心、体贴父母的话,如:“爸爸,您也早点休息吧。”

就寝

   要按时睡觉。一般应在晚上8点30分或9点上床睡觉,保证每天睡眠不少于9个小时。如果睡得太晚,不仅有害于身体、影响发育,也不利于第二天的学习。

   上床时要有次序地脱鞋解衣,由下至上先鞋,再袜子,然后裤子再上衣,并要摆放整齐。不然早上起来会慌乱而耽搁时间。入睡时要关灯,避免浪费。可将闹钟定时。

如果在半夜里起床上厕所,注意脚步要轻,开门关门要轻,不要弄出响声,以防打扰家人休息。

   起床

   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一般在早上6点30分为宜,听到父母呼唤或听到闹钟铃响就应迅速起床。在寒冷的冬季不要留恋温暖的被窝,坚持按时锻炼自己的毅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穿衣动作要迅速、有条理,一般是先穿上衣,再穿裤子,然后穿袜子、鞋。起床后,要自觉主动地叠好被褥,不要由父母代替或不叠被褥。

   先刷牙,再洗脸。刷牙时要上下刷,注意方法要正确。漱口时不要故意发出声响。洗脸要注意把脖子和耳朵背后也洗一洗,洗完脸后把毛巾洗净拧干,晾在通风处。

   每天早起要向父母尊长说“早安!”。如果父母或家人还没起床,要轻手轻脚,不要打扰他们。

为亲属祝寿、庆生的礼仪

   祝寿过生日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内容。

   向父母或长辈祝寿

   向父母或长辈祝寿或庆贺生日,其形式大致有:

   一是以家宴聚贺,略备礼品表示心意的祝贺。这样既符合勤俭办事的精神,又发扬了我国人民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家宴之上,子孙尽表祝福之孝心,父母长辈也尽享“天伦之乐”的快意。

   二是写礼帖、送庆寿礼。在祝寿人因故不能参加时,便采用此种形式。礼帖上先要写出对受礼人的称呼,在写清所送寿礼的名称、件数、落款时还要写出送寿礼人的姓名和日期。

   在我国,一般孩子的十岁、二十岁生日,只吃切面、生日蛋糕就可以了。老年人从60岁始,每10年庆贺一次。隆重者,亲朋好友要赠献寿桃(面制)、寿面、寿幛 、寿联等。寿桃被看作为仙桃,面条取其绵长,都表示祝贺长寿。隆重的要在堂屋摆寿礼、烧佛香、点寿灯,寿翁高坐正位,接受亲友和晚辈的祝贺。拜毕,设丰盛喜宴款待众宾客,欢度一日。进入90年代,祝寿大都贺以礼洋。贺寿仪式完毕,共吃寿宴,祝寿酒。宴席多在饭店举行。寿桃、寿面也有向邻居家分送以谢祝贺的。

   向亲属庆贺生日

   向亲属庆贺生日,其方式较多,诸如写生日贺信、寄送生日贺卡、馈赠生日礼物等。生日贺信具有明显的礼仪色彩,与一般书信不同,内容要以祝贺生日为主,信息时代,也可以电子邮件替代。寄送生日贺卡,最为经济便捷,对于处于消费者阶层的学生来说,也显得文明雅致。市场上各色各样的贺卡可供我们选择,卡片虽小,但足可使亲属感到内心的慰籍和你的礼数之道。馈赠生日礼物,各人有所考究,礼品种类也很多,在此不赘述。

但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若你的礼物能针对受礼人的爱好或需求,别出心裁地赠送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亲友更能感受到你的热情和诚意。

参加亲属婚礼的礼仪

   注意仪表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与父母一道去参加亲属的婚礼,首先要穿戴整齐,仪容仪表要干净、整洁,以示礼貌。女孩子可化淡妆,但一定不能抢新娘的风头。

   文明祝贺

   进入宴席,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应注意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新人的父母桌”。参加婚宴,应该轻松愉快,不要大喊大叫。不要在座席间奔跑嬉闹。席间取菜、吃食要讲究礼貌。新郎、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大家起立举杯,和新人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但不要拉着新人说话。这是因为:首先,来参加婚礼的都是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不能这样分出亲疏远近来;其次,新郎新娘要应酬的是全场的客人,不能在一个客人那里花太多时间,冷落其他人;最后,新郎新娘挨桌敬酒主要是为表达对来宾的谢意,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甜蜜幸福,说太多与此无关的话题与婚礼的氛围也不符。

   如果有幸被邀请去闹洞房的话,谨记不要做得太过分。一些既搞笑又有意思的游戏确实有助于将婚宴的气氛推至高潮,新人还是会心甘情愿地被“捉弄”的。

   退场

   如果你和父母有事想要提前退场,不必专门和新人打招呼,因为婚礼上来宾往往比较多,不可能一一照顾过来,来宾出席了婚礼,把自己的祝福送到了,也见证了婚礼就可以了。

   婚礼是不说结束的,通常情况下客人退场应在什么时候呢?约定俗成的做法是,以新娘娘家客人退席为标志,其他宾客也就可以退场了。这时候,宾客也不用一一与新郎新娘打招呼,因为他们要应酬的人依然会很多。

家庭饲养宠物的礼仪

   按规定登记

   如果家中要饲养宠物,首先要按规定,给宠物上“户口”,不要私自饲养宠物,影响周围邻居。

   注意安全卫生

   当家里来客人时,要注意看管好宠物,以免惊吓或伤害来客。出门遛狗时,要给狗拴上绳索,不要放任它狂吠乱叫,追逐扑咬。遇到老人和小孩,要特别小心,别让他们受到惊吓。一些宠物,特别是猫、狗等时常随地大小便,主人要带上塑料袋或者旧报纸等,将宠物的排泄物包好扔到垃圾箱,或对自家的宠物进行如厕训练,以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和美观。

   妥善安置宠物

   出门走访朋友时,将宠物留在家里要记得为它准备好足够的食物,以免宠物寻食吵闹,打扰周围的邻居。如果去朋友家串门,又不能将宠物单独留在家,那要先给朋友打声招呼。顺便了解一下对方是否喜欢小动物、是否对动物毛屑过敏、是否有老人孩子等等,凡事多为对方着想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在节假日计划远行的人,可以将宠物寄养在宠物托管所。

   定期做“体检”

   为使宠物少得病或不得病,应该经常和宠物医生保持联系,获得正确饲养和保健知识。饲养犬猫必需进行狂犬疫苗注射,以确保人和宠物的生命安全。

   不能带入的公共场所

   有些公共场所,宠物是不能带入的,比如公共汽车、地铁、饮食店等,以免引起一些顾客的不安和反感。

不能随意抛弃宠物

   饲养宠物是人关爱生命、关爱动物的表现,不能对宠物喜则宠,厌则弃,使流浪宠物成为传播疾病的安全隐患。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