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科技信息中心 刘宜萍 审稿:周健 发布时间:2024.12.16 浏览量:569次
我校教师受邀开展央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和案例分享
2024年12月11日,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的“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第三期试点工作启动活动在青岛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于人工智能课程的规模化应用,旨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储备人才,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路径。
为提升试点校教师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能力与素养,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平台,助力于他们更好地探索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设置了教师培训环节,当天下午同步组织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分会场。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刘宜萍老师受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邀请,承担高中组教师培训工作,并分享了公开课《数据、算法、算力的项目式学习--以文本分类:新闻文本分类项目为例》。
2024年9月,刘宜萍老师凭借其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出色表现,被评为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师,此次培训工作是对她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充分认可。
在培训中,刘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享,展示了如何将数据、算法和算力三者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她首先和与会老师交流了项目式学习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关系;再分别从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视角和新闻文本分类项目视角,分享了项目式学习中的数据、算法和算力。最后再对2023年全国创新课例《文本分类:新闻文本分类》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总结,三个方面进行了课例分享。
在课例分享中,刘老师详细介绍了文本分类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包括数据的收集与处理、TF-IDF算法的应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原理以及模型的训练与部署。她特别强调了项目式学习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实施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辩证分析、协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点评专家对刘老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项目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理解,而且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通过高中数学概率的知识,理解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中的概率计算原理,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应用能力,也拓展了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范围。刘老师的课例分享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指导,为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我们与教师们携手同行,共同期待激发教育的无限潜能。合肥一六八中学的刘宜萍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工作室,以教育创新的探索者身份,将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技术革新、解决复杂问题的未来领导者。
(供稿:科技信息中心 刘宜萍 审稿:周健)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