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胡晓雨 审稿:李先敏 发布时间:2025.03.25 浏览量:58次
“后来,我总是会想起那天,青青的风漫过茶树山,绕过水雾,穿过松柏,落在我们手里……”
2025年春季研学游结束,高一年级钱天蔚同学在日记里写下这段内容。
每年三月,合肥一六八中学国际部都会组织春日研学游,以中华文明为锚点,将课堂搬至教室外,在行走中激发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在劳作中培育大家的思辨精神。
今年的研学游,高一同学们前往了桐城-岳西,从六尺巷到烈士陵园,从蚕桑体验到采茶制茶。
短短两天时间,课本上的铅字随着时间的轨迹转化为山川湖海立体式叙事,教育的意义也如山间晨雾,悄悄浸润着同学们的心田。
六尺巷内,丈量文明传承的深度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国际部的教育版图中,课堂从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世界才是给学生的生动教科书。
当同学们踏上桐城这片土地,一堂鲜活的品德教育课便拉开了序幕。
六尺巷内,同学们触摸着古老的墙壁,感受来自古人的豁达与智慧。而这也让他们明白,不论身处何种文化境遇,尊重、包容、谦逊都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处事哲学。
济世:潘泓妤
“春日的皖西,山色如黛,溪水潺潺。我们踏上了这片充满人文底蕴的土地,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首站是桐城六尺巷。青砖黛瓦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跃然眼前。这条宽不过六尺的小巷,承载着中华民族‘礼让’的精神内核。
抚摸着斑驳的砖墙,仿佛能听见张英与邻居谦让时的对话,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文明之光。六尺巷不仅是一条巷道,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文化中‘和为贵’的处世智慧。”
烈士陵园,家国情怀的深刻滋养
唯有深耕于民族精神的土壤,方能生长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世界公民。研学之行第二站,同学们来到了大别山烈士陵园。
当同学们怀揣着崇敬之心,将鲜花献于纪念碑前,周围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刻,仿佛都在诉说着往昔的壮烈与牺牲。
那些镌刻于石碑上的名字,不仅是家国叙事的注脚,更是激励同学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此行中还有一项重要环节,那就是齐声诵读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铿锵之声穿透山间薄雾,百年前救亡图存的呐喊,此刻与当代青年的国际视野碰撞出新的精神火花。
学生代表:赵婧斐
立学:柏苇杭
“以大巴车为链接,我们在午后时分到达了大别山烈士陵园。身在第一排的我将背挺得笔直,松树沙沙作响,感觉哪怕是一丝风,都会吹起它满心的哀伤。
松树奏着悲歌,学生代表缓步前进,迈向象征着革命历程的13级台阶,每一步都有血、有汗、有泪。
听着讲述人的娓娓道来,眼前好像真的浮现出红军先烈们的模样,英勇无畏,红了眼眶。”
采茶制扇,在劳作中感悟传承的魅力
除了历史遗迹的参观,研学之旅中的实践活动,同样意义非凡。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前往岳西游览彩虹瀑布景观,同时还走进蚕桑文化实践基地、悦溪茶谷基地,亲手体验手工制作蚕丝扇和采茶制茶的魅力。
彩虹瀑布参观
在国际教育强调培养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的今天,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美学理念和精湛技艺,无疑为同学们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来源。
制作蚕丝扇活动开始前,主讲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讲解了蚕丝扇的制作工艺和技巧,对于同学们来说,一把把蚕丝扇不仅是精致的手工艺品,更象征着非遗的传承与弘扬。
研学之旅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悦溪茶谷基地,即便当天气温高达30度,但丝毫不影响同学们采茶的热情。
大家在茶园中穿梭,采摘嫩绿的新芽,而后在制茶人的示范下,为采摘的茶叶进行深度加工,这不仅是对农耕的直观感受,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直接参与。
修身:朱天为
“研学最后一夜,山间繁星格外明亮。篝火晚会的余温尚未散尽,回到酒店,我们仍沉浸在白天的震撼中,女生们在房间里分享趣事,男生们隔着走廊交换拍摄的星空大片。
我们躺在酒店床上细数这两天收集的文明碎片:六尺巷的鹅卵石在掌心泛着温润,烈士陵园的松果裂开三瓣仿佛时光的切片。不知是谁先发现北斗七星的方位,二十几个少年突然都成了天文学家,争论着银河的走向与流星的轨迹。
当山风送来早开的栀子花香,忽然懂得历史的传承不在玻璃展柜里,而在篝火映红的笑脸上,在共同仰望星空的默契里,在青春与文明对话的每个珍贵瞬间。
直到凌晨时分,兴奋的讨论声才渐渐化作均匀的呼吸,月光透过落地窗流淌在少年们带笑睡去的脸庞上。
归程大巴穿过皖南阳光。背包里沉睡的蚕茧与茶叶,都将成为时光胶囊里的文明密码。
这次研学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拓印,更让年轻的心跳与历史长河共振——当我们真正理解‘礼让’不是退却而是智慧,‘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实践,便能以青春为火种,让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的光华。”
篝火狂欢,璀璨星空下的限定快乐
在此次的研学之旅中,还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活动第一天晚上,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篝火狂欢。熊熊燃烧的火焰旁,同学们载歌载舞,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与梦想。
这种集体活动所培养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将伴随着每一位同学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不同群体。
择善:林梓涵
星期四,春分刚至。两天一夜的桐城——岳西线研学之行拉开帷幕。
清晨,我们乘大巴车来到了桐城参观六尺巷和文庙。抵达六尺巷,巷口石头上刻着宰相张英的诗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很狭窄,只可容两人同时通过;六尺巷也很宽敞,能纳下千年的谦让与和谐。穿过六尺巷,来到文庙。庙内古木参天,一砖一瓦皆在诉说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从孔子像开始,到曾子像结束,我于诸位儒学大家面前一一跪拜。俯身的一刹,胸前玉坠在蒲团下的木桩上叩出清脆的响声,似与我一同叩拜。
不论是六尺巷万古流芳的事迹,还是文庙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都强调了和谐与包容的精神内涵。自古以来,和谐与包容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家和万事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语句充分彰显和谐包容的重要性及意义。
这不仅是古代社会的治理之道,更是现代社会交往中的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传承并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以积兼容并包的态度面对世界。
午饭后,我们乘车前往岳西,一个人文荟萃、荡气回肠的红色故里,参观大别山烈士陵园,承烈士遗风,启时代新篇。
象征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二十五级台阶之下,同学们庄重地排成纵队,仰视面前的纪念碑,看着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鲜红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献过花篮后,学生代表带领我们朗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末句诵毕,微风习习。少年铮铮的声音盘旋高空,穿透高大巍峨的松柏,响彻未来的中国,响彻中国的未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换”。走进烈士纪念馆,一幅幅照片将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王步文、高敬亭等革命英雄的事迹让我深受震撼。正如毛主席诗中所写:“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暗流涌动,狼烟四起。没人知道归程在何处。但战士们知道,为国而战就是归程。
一个个、一排排、一连连、一营营,前赴后继,驰骋在躯体堆成的高山,激荡在鲜血注满的河流,这才换来今日六时合邕,巍巍荡荡。回程途中,与好友感慨良多,痛心于烈士们无私无我地牺牲,却也更加为今朝中华之繁盛感到自豪。
我想,若是长眠于这松柏之下的烈士们可以化作春风,拂过今日中国的万家灯火、鸟语花香,定会感到欣慰而骄傲,满足而无憾了。
参观完烈士陵园,我们来到蚕桑文化实践基地,学习蚕与桑的知识,并进行古法缫丝,制作手工蚕丝扇。看似简单的制扇工序,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扇柄在手里飞速旋转,蚕丝一圈一圈缠绕扇身。许久,手指通红,痛感阵阵,碗里的蚕丝所剩无几,扇子却只是初具雏形。这时我深刻体会到“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翌日清晨早饭后,我们前往彩虹瀑布所在的山中,参观彩虹瀑布。陡峭的石壁中,雪白的瀑布喷涌而出,远观恬静温婉犹如绸带,细看却是汹涌澎湃。阳光的照射下,瀑布与河水的交界处,形成一道绚丽的彩虹。莽莽天宇,恢恢地旋。自然的神奇令人惊叹。
下午,我们前往悦溪茶谷基地,体验采茶魅力。导游悉心为我们介绍了采茶注意事项,同学们兴奋地开始实践。
“指腹采茶,一芽二叶,无杂草叶。”
我与同伴商量分工,合作完成采茶任务。看着小小的茶框一点点被填满,愈发体会到劳动的乐趣。采茶后,基地师傅教我们炒茶。一口大铁锅中,鲜绿的茶叶被炒成墨绿,清香的茶叶被烘得醇香。
基地标语“我是一个幸福的茶农”甚是夺目。采茶过程中劳累的是身,满足的是心。劳动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身价值,便可称之为幸福的源泉。
傍晚,乘车返回学校,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此次研学之旅不仅让我领略的自然与人文魅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劳动的价值。
生在新时代,吾侪青年应当以文化自信为基石,以革命精神为动力,以劳动实践为途径,努力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少年中国说》中所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彩蛋时刻:在此次研学中,国际部共有两位同学生日。偌大的生日蛋糕、两百余人共同合唱生日快乐歌的场景,希望能够给同学们的高中三年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图为两名国际部同学和一名年级部同学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国际部,我们始终在用行动回答,如何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情、国际眼、济世才”的青年。
这场春日研学,丈量的不仅是山川的尺度,更是在行走中,让历史成为理解当代的镜子,让乡土成为瞭望世界的窗口,让每一次躬耕实践都能碰撞出“中国心”与“世界眼”的和鸣。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