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28 浏览量:1284次
高一伊始,班级里的63张新面孔让我这位第一次走马上任的班主任有点兴奋和恐慌。看着孩子们的生涯规划,听着孩子们班会课上的滔滔不绝,顿时感受到了他们的蓬勃朝气和雄心壮志。的确如此,能考进我们学校的不都是曾经母校的佼佼者吗!在一件事发生之前,我一直认为所有的关于学生的负面标签都和我班的孩子们绝缘的。
一天我在上课前问课代表,这次有没有英语作文不会背的?她说,全部通过,没有不会的。我随机抽查到了A同学,他的声音像蚊子一样,站起来背书支支吾吾。我当时有点生气,“怎么不会背还不愿意承认呢?作文重新背诵给课代表听,下课去办公室!”在办公室,我问他:“老师一直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为什么不会背也不主动去课代表处登记?”A同学低头小声说,“我会。”我面露愠色:“既然会,现在再给你一次机会,背给我听!”这次背得仍然很不好,词不成句。“从早自习到上英语课有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别人都背了,就你不去背也不和组长沟通?”他低头一言不发地站在我面前足足有一两分钟,我又问了一遍,他怯怯地说,“人多。”我又和他聊了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准确说一直是我在说,他在听,而且自始至终面无表情,表扬时没有微笑,批评时没有生气。看着他微 低着头慢慢走出办公室,我陷入了深思......
刚接手班主任工作,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班级常规管理上了,学生的自律自控和生活能力的自理,教室的卫生和节能节电,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然而却单单忽略了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健康状况。在和A同学聊了之后,我发现他缺少了同龄人应该具备的朝气,自信,健谈,敏感...... 不过,当时我也在提醒自己,是不是过于敏感了,他的成绩在我班都是十来名的成绩,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来发现他与众不同,在教室几乎不和其他同学交流;老师课堂提问,也都是支支吾吾,即使是我们认为他一定会的问题;平时很少在他脸上看到过多的表情变化。如果是一个非常令人捧腹大笑的事,他的笑容也要比别人慢半分钟。我找来了他所在宿舍的寝室长,寝室长说,“他的学习很认真,内务也很整齐,只是平时几乎不和别人交流。不过,班主任,有一点我想提一下,他的动作很缓慢,有点像电影里的慢镜头。”我顿时惊了一下,不过仍语气平缓地对寝室长说,“A同学性格内向,平时要他多关心,多和他交流!”之后我又找了生活老师和班级学生,得到的答案是相似的。此时,我感觉这孩子一定有些问题已经不是学校老师可以解决的了,可能要医生的介入了。于是,我拨通了孩子家长的电话,把孩子在学校的大致情况说了一下。然而,妈妈说,“我家孩子从初中时就这样,话少、腼腆,不过他很聪明懂事;而且他在家就有说有笑,偶尔还会帮忙做饭。上周末还和我一起在公园散步呢!”妈妈的一席话让我在反省:是不是我作为班主任太紧张了呢?
直到一天下午,我班生物老师说,“A同学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一节课就一个姿势,一动不动。”我立刻赶到教室,在窗户外观察了十来分钟,的确如此。我喊他出来,他非常缓慢地挪动自己的身体,慢慢走出教室。我问是不是有什么事不开心的,他一声不吭;问身体不舒服吗,仍然不讲话。我一摸他的手,冰凉!我说:“让妈妈带你回家休息一下吧?你一定是学习太累了!”他摇了摇头。看是问不出什么了,我就让他先回教室。接下来通过询问同桌和周围人,明确了他没有和任何人发生矛盾。我再次拨通了A同学妈妈的电话,这次妈妈仍然说:“我家孩子我清楚,没事的。谢谢老师关心!”我说要不先来学校看看孩子的情况,我们再下结论也不迟。等妈妈见到A同学时,问“宝贝,我是妈妈,你怎么了?你认识妈妈吗?”A同学竟然也没有任何反应,只是直愣愣地盯着妈妈,这让妈妈顿时呆住了。
后来,A同学被医院确诊为重度精神分裂。在他妈妈和我聊他家孩子时说,医生问他家孩子的这种症状是谁发现的并让孩子就医的?妈妈说:“他的高一班主任。”医生说:“班主任救了你的孩子!通过孩子的描述,他那天下午之所以会几小时不动是因为他进入了自己所设定的一个虚拟空间,却怎么都走不出来。这是极其危险的征兆!而且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应该有很长时间了,你们家长应该早发现,不能讳疾忌医!”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是敏感又热点的话题,不仅对于学生而言,对于家长也是如此。在外面,面对升学压力,青春期的叛逆,同龄人之间的各种攀比与竞争;在家里,作为独生子女,承载着长辈的过分溺爱和过高期望,习惯于一切以我为中心的生活模式。这种极大的落差难免会让部分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诸如,自卑,自负,自闭,乃至精神分裂。问题虽然普遍,却没得到家长的普遍关注,更谈不上及时解决了。很多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更怕让别人知道,家长也是这种心理,有时还会自欺欺人,掩盖事实。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过度安静往往就是心理问题的征兆,但是却往往被忽视。
A同学这件事让我醍醐灌顶,感触很深,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肩膀上担子的重量。“立足于升学预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把每个学生都放在心上”的办学理念要求我们每一位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更要关注学生健康体魄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我们德育最缺乏的内容之一便是心理保健(或心理辅导)。不少教师还习惯于把学生的心理疾病、性格弱点,当作“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来解决,或热情地教育、或严肃地批评,这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思想工作怎么会奏效?针对目前的校园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针对每个孩子的特例,班主任仍然需要把每个孩子放在心上,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异常举动。视情况而定,轻则可以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重则就要借助于心理医生或精神方面的专家。
经历这件事,我只想说:孩子,你不能太安静了。你要有你这个年纪的阳光、热情、率真和朝气蓬勃。
参考文献:
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第227页
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
作者:崔松华 编辑:穆姣姣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