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校务公开 - 通知公告

推荐阅读:“咸鱼翻身”当作家,靠的是读书这一“法宝”

发布时间:2012.06.03 浏览量:1167次

叶永烈:留着那张语文不及格的成绩单 

“咸鱼翻身”当作家,靠的是读书这一“法宝”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尹平平

儿童节将至,曾为少年儿童撰写科普读物的作家叶永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聊起了他童年时的阅读经历,并为即将过节的小读者们推荐了好看的书。

回忆起童年的读写经历,叶永烈总免不了要提起自己那张不及格的语文成绩单。原来,叶永烈并非从小就是个写作天才。正相反,他至今还保留着小时的一张成绩单,上面赫然写着:“学生叶永烈,读书(相当于现在的语文)40分,作文40分。”

叶永烈毫不讳言自己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总对外宣称自己是“从一个语文不及格、作文也不及格的孩子成长为作家的。”同时不忘强调,他之所以能够“咸鱼翻身”,靠的就是读书这一“法宝”。“我从小就喜欢读课外书。上中学时,拥有3个借书证,暑假、寒假都是在阅读中度过的。”

少年时代读的书籍里,给叶永烈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之一,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这部书帮他开拓了思维和眼界,是他少年时代的最爱之一。不过,即使如此,当年的小叶永烈也“十万个没想到”自己20岁的时候,竟成为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而这部《十万个为什么》也是成就叶永烈从事写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当记者请叶永烈为小读者们在儿童节前夕推荐书目时,叶永烈毫不犹豫地强烈推荐《十万个为什么》,称它“是一套经过半个世纪考验而盛行不衰的少年儿童知识性读物,内容包括自然科学方方面面,富有启发性、趣味性。”

不过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只相当于叶永烈少年时期海量阅读中的一滴水,其他更多的,则是文学作品。凭撰写科学小品“出道”的他并不只推荐孩子们读科普读物。在叶永烈眼里,科学重要,文学同样重要。

 “我最初读《鲁滨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初中时读别莱利曼的《趣味数学》《趣味物理学》;高中时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一兵》《真正的人》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爱看《聊斋》……还读了大量惊险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那敏锐的观察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唐诗三百首》伴随我成长……”说起小时候看的书,“40后”叶永烈张嘴就来,滔滔不绝。

叶永烈说自己“当时并没有刻意地读什么,拿到什么书,有兴趣的话,就一口气读到底。”不过他建议青少年阅读还是要循序渐进。“念小学、初中时,主要读儿童文学;上高中以后,多读文学名著。”这同样离不开他自己的阅读经历。高中时代的叶永烈沉迷文学,除了文学名著,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非常关注。比如他当年一度特别喜欢写农村题材的山西作家王汶石,以及擅长“京味小说”的邓友梅。“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当时我是邓友梅的‘粉丝’。”上高三的时候,有一次叶永烈在新华书店里看到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脚下便生了根,“长”在书店里,双手捧着《在悬崖上》,一口气看完才走,至今仍对书里面的“蓝皮猴”津津乐道。

提起叶永烈,人们最先想起的必然是他21岁时写就的代表作《小灵通漫游未来》。50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灵通”现在已经身处当年的“未来”了,才发现当代科技的发展远超越50年前的想象。比如现在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绝不仅依赖于书本,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各种各样的pad……仿佛都比书本更具吸引力,但叶永烈还是坚信“书籍里包括的知识容量最高。”

 “虽然现在孩子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但是书籍是他们知识大厦的‘承重墙’。从小养成读书习惯,能使人终身获益。知识改变命运。书是人类知识的结晶。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而且提高修养,是灵魂的修炼。”

多读书,不光是叶永烈对小朋友的建议,也是他这个“老朋友”仍在身体力行的。72岁的叶永烈已著书共两千余万字,已藏书共5万余册,至今依旧手不释卷,常对来人笑称自己“日坐书城”。“小灵通”老了,没心思再漫游未来了,但在书海里的漫游却还在继续、还将继续。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