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成果

合肥一六八中学学子数学论文评选捷报如潮

供稿:杨智 审稿:汪聪 发布时间:2025.03.17 浏览量:177次

探索数学之美 书写学术华章

2024合肥一六八中学数学组尤畅老师智慧创新课堂安徽省一等奖第一名,胡学兵老师智慧课堂合肥市一等奖第一名,黄小娟老师主持的安徽省课题《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精准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立项,孟梦老师在安徽省中小学数学教学一体化上了一堂生动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应用》数学课……2025年数学组继续守正创新开展各项数学教研活动。

310日,《数学通讯》杂志正式公布第二十四届(2024年)中学生数学论文竞赛获奖名单。合肥一六八中学学子凭借扎实的数学素养、创新的研究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在全国1200余篇参赛论文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3全国75、二等奖16全国210、三等奖73全国543,获奖总数占比显著,充分显学校在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卓越成效。

 

C:\Users\1\Desktop\3.17数学通讯获奖\1-47.png

48-92_副本

 

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学术探究的能力,更展现了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科育人实践成果的深度融合。本次竞赛中,合肥一六八中学获奖论文涵盖数论探究”“几何建”“概率统计应用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价值,生动诠释了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科核心素养。 

 

高二(21班宫奥然同学

C:\Users\1\Desktop\3_副本.jpg

非常荣幸能在此次数学论文竞赛中获奖。得知获奖的那一刻,激动与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鼓励。

我对数学的热爱源于一次偶然,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激发了我强烈的探索欲。从那以后,数学世界的奇妙深深吸引着我。这次论文创作过程充满挑战,为了研究一个数列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无数个日夜中反复推导论证。在遇到瓶颈时,我曾多次想要放弃,但内心对数学的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我不断尝试新的思路,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最终找到了突破点。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数学老师汪聪老师,论文指导老师王中学老师,李卉老师。是您在我迷茫时耐心指导,为我答疑解惑,给予我专业的建议和宝贵的意见;感谢我的同学们,与你们的交流讨论让我拓宽了思路,获得了许多新的启发;更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给予我支持和鼓励,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与研究中。

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数学的世界广阔无垠,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我将以此为契机,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数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

 

高三(18)班赵忻

C:\Users\1\Desktop\4_副本.jpg

这篇以《函数与方程思想在数学问题中的转化应用》为研究核心的论文能获此殊荣,既是对我百多个日夜探索的肯定,更是对数学思维之美的又一次印证。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原来那些与数学相伴的平凡日子,早已悄悄编织成星辰。

回想起课题的萌芽,源于高二学习函数图像时的灵光一现。当发现某些数列问题与二次函数图像对称轴存在奇妙对应时,我开始系统整理错题本中的各类题型。在数学老师启发下,逐步建立起"函数建模-图像解构-方程转化"的三维研究框架。特别是在处理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时,曾连续三周反复验证极点极线与调和点列的转换边界,那些与坐标系相伴至凌晨的夜晚,书桌上堆积的演算纸见证着每个突破时刻的喜悦。

这篇论文的价值,于我而言远超出奖项本身的意义。它让我深刻领悟到数学并非孤立的知识点,而是由函数、方程、几何编织成的思维网络。当把三角不等式转化为周期函数图像分析,当用微分思想处理数列极限时,数学大厦各分域间的隐秘通道被次第打开。这种系统性思维的建立,使我在面对物理竞赛中的复杂问题时,总能找到数学工具这把"万能钥匙"

能获得如此殊荣,离不开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学校对每一份稿件的重视和期许,我很荣幸能跻身于合肥一六八中学这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同时,能遇我的数学宋老师也是天大的缘分,您总能在课堂例题中挖掘出思维的闪光点。您带着我们分析课本习题时说的“把问题用函数划归思想解决”,让我学会用课本知识搭建自己的思维阶梯。当然,家作为幸福的港湾,也给予我莫大的力量。我感谢父母从未要求我必须“得奖”,却始终相信我笔下每一个公式的价值。还要感谢一路走来与我相伴的同学们,每一道数学题的争论的画面,都是青春最珍贵的镜头。

对于我们2025届高三生而言,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年九月,我们就将踏入高校的大门。虽然还不确定未来会选择哪个专业,但我知道,数学教会我的不仅是解题方法,更是用函数眼光观察生活起伏的从容,用方程思维梳理复杂问题的耐心。人生每个阶段的努力,都会在时光坐标系中连成独一无二的图像。

这份奖项于我,是惊喜,更是提醒——真正的数学从不在遥不可及的天际,它就藏在课本折角的例题里,在课间争论的草稿纸上,在无数个被家人默默守护的夜晚中。愿我们永远带着这份赤诚,在数学与生活的交汇处,遇见下一程山海。

 

高三(22)班吴敏同学

C:\Users\1\Desktop\5_副本.jpg

当获知论文获奖后,我心中有些许惊讶。这篇论文是我人生中第一篇依照正规格式所写的论文,而彼时的我尚在高一,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时间的洪流并没有将那一段奋斗的记忆冲走,反而历久弥新。这是我参加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的结业论文,但当时在许多同龄人眼中“英才计划”纯粹是在浪费宝贵的高中时光。面对学业上的压力,我也曾经踟躇过,退出的想法一次次涌上心头。我论文的主题是扑克牌魔术,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发来导师告诉我主题时,我感到的只有陌生。是呀,扑克牌魔术离我太远了!面对仅有的一本相关介绍的书和一些零零碎碎的资料,我无所适从,陈导师为我详细介绍了扑克牌魔术创作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但还是于事无补。这时同我一起学数学竞赛的“老大哥”汪恩智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多才多艺,之前对扑克牌魔术也有过研究,他向我介绍了一些经典的扑克牌魔术,并向我解释了导师口中繁复的术语。正是在汪恩智同学的指导下,我在一道普通的竞赛数论题中找到了灵感。对于我因“英才计划”落下的课程,他也愿意细致的跟我讲解补充。数学论文的写作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漏洞,而他和陈发来导师却愿意垂询我的论文,指出其中的不足。在汪恩智和陈发来导师的帮助下,我得以完成了整篇论文。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了创新性思维并学会了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找到灵感。也恰是这一次难忘的研究经历让我真正认识到了数学的美,也在不断求索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

 

高三(23)班王周栩同学

C:\Users\1\Desktop\6_副本.jpg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分享《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荣获《数学通讯》全国数学论文评比的感言。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数学探索的肯定,更凝结着师长们的智慧与支持。

数学于我而言,是理性与美感的交织。从高一的向量入门到高二的深度探究,每一道题的反复推演、每一个定理的拆解重构,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严谨与精妙。深夜伏案推导的疲惫、灵感迸发时的欣喜,最终化作论文中向量与几何的碰撞。我逐渐明白,数学不仅是公式的堆砌,更是逻辑的舞蹈——它教会我以抽象思维解构复杂问题,以耐心与韧性突破认知边界。

感谢我的数学老师,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系统的思维训练,让我学会用数学语言精准表达思考。无论是午休时的答疑解惑,还是论文修改时逐句推敲的建议,都让我感受到数学的温度。两位恩师的教导,如同向量指引方向,让我在数学之路上行稳致远。

这次获奖让我更坚定对数学的热爱。未来,我希望在应用数学领域深耕,将向量等工具拓展到更广阔的学科交叉中——无论是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化,还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空间建模,数学始终是破解难题的钥匙。我将保持这份探索的热情,在夯实理论的同时拥抱实践,用数学思维为现实问题提供新解,让理性之美服务于更宏大的科学图景。

 

高三(30)班唐昕玥同学

C:\Users\1\Desktop\7_副本.jpg

得知小论文获奖后,那些在数学世界里跋涉的日夜又浮现眼前。对我来说,获奖不仅是对一篇论文的赞扬,更是对我平日所付出的努力的嘉奖。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将零散的课间时光攒成珍珠:收集典型的数学题目,整理成一本本厚厚的数学专题笔记回寝后在书桌前伏案演算,体会解出一道难题时的心满意得的成就感为了充分理解线性规划在解不等式中的应用,我连续研读了多篇数学论文,仔细分析例题,并将我的研究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感谢始终为我掌灯的人。我的数学老师陈礼庆老师不仅为我答疑解惑,还给我提供了专业的数学论文作参考;也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不厌其烦地和我讨论数学题目,分享好的解题方法,让我不断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站在新的起点,我愿继续做数学疆域的拓荒者深耕每一个数学问题。保持探索精神、发问勇气,寻找属于我的数学星空。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