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学科建设

赋能智慧课堂,深耕思维素养

供稿:何家伟 审稿:一审:唐天辉 二审:汪聪 三审:苏键 发布时间:2025.10.22 浏览量:7次


——合肥一六八中学教师参与“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高中数学专场活动纪实

20251014日,“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高中数学专场活动在马鞍山隆重举行。合肥一六八中学数学教师代表受邀参与此次活动,与全省各地的教育同仁共同聚焦“重视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主题,深入探讨AI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沉浸式体验了两场高质量的AI赋能数学教学展示课,收获颇丰。

F6DC59A99D6AE4045F7FBD0F4A15314D_副本

本次活动以“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为核心方向,呼应了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中“推行更富成效的教学方式”的要求。活动现场,来自马鞍山红星中学的金成老师与安徽省太和中学的张佩老师,分别带来《AI算法探秘: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AI可视化:探究函数y = x + 1/x图像与性质》两节展示课,为参会教师呈现了AI技术如何破解数学教学难点、激活学生思维的生动实践。

在《AI算法探秘:向量概念的推广与应用》课堂上,金成老师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从智能手表记录的跑步数据(距离、时间、心率等六维参数),到购物APP推荐服装时用到的身材数据(身高、胸围等四维参数),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n维向量,自然完成向量概念从二维、三维到n维的推广。课堂的高光时刻,金老师借助AI工具将“校服型号匹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把1000名学生的身材参数与8种校服标准型号抽象为四维向量空间中的点,通过计算欧氏距离确定最优匹配,并现场演示批量数据处理的程序运行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AI算法”的数学本质。随后,课堂进一步延伸至AI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用户观影时长数据,对比欧氏距离与余弦相似度算法的差异,揭秘“为何APP总能推荐你感兴趣的内容”,让抽象的向量运算与生活中的AI应用深度绑定,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素养,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1DBDEC767AFBE92C5D61F53FA1DF37AD_副本

6D3257E3D1AF139EE43E54E9EBDD3633_副本

张佩老师的《AI可视化:探究对勾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则另辟蹊径,以“共享单车调度优化”的实际困境为引,抽象出对勾函数模型y = x + 1/x。课堂中,张老师没有直接讲解函数性质,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规划研究路径——从“数”的角度用基本不等式求值域、用定义法证明单调性,从“形”的角度借助AI工具实现可视化探究:通过GeoGebra的“平移法”,将对勾函数拆分为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动态展示“纵坐标相加”生成图像的过程;再通过调整参数ab,直观呈现y = ax + b/xa>0b>0的图像变化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最低点坐标、渐近线等性质与参数的关联。AI工具的运用,不仅突破了“手工描点作图不精准”“抽象思维难外显”的教学难点,更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完整探究过程中,积累了研究新函数的基本活动经验,深化了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除了精彩的展示课,活动还设置了专家报告与教学研讨环节。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围绕“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对数运算、导数构造函数等教学案例,强调“概念教学是思维培养的基础”“解题教学应注重通性通法”,并指出AI技术应成为“思维可视化的加速器”,而非简单的工具辅助;另一位专家则以“AI可视化赋能数学教学”为主题,通过异面直线理解、导数几何意义、正态分布等案例,展示了AI如何将“看不见的思维”转化为“可交互的动态画面”,为参会教师提供了可落地的教学实践路径。

D27ADB03ACEE55CEC90C14E65B16F2CE_副本

此次“皖美课堂”活动,不仅让一六八教师近距离接触了AI赋能数学教学的前沿实践,更引发了对“如何在技术与教学间找到平衡”的深度思考。未来,一六八数学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探索AI技术与日常教学的融合点,在重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数学课堂既有“逻辑之美”,又有“探究之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筑牢根基。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