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杨任静 审稿:唐天辉 发布时间:2025.05.15 浏览量:13次
——合肥一六八中学美术组风采展
一、团队介绍:丹青妙手育英才,匠心传承谱新篇
合肥一六八中学美术学科组是一支专业精进的教师团队,现有教师4人(专职3人/代课1人),含市级学科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2名。团队以“蓝青工程”推动阶梯式培养,通过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传统传承+融合创新”双轨发展模式,形成教学研协同发展的创新共同体。
许静:学科组长,合肥市美术学科带头人,曾获省、市美术优质课一等奖,省、市信息化比赛一等奖,省、市美育创新案例奖项,主持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撰写论文多次获得省市奖项,并发表于国家级、省级期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作品展演优秀指导教师,带领团队创新美育融合课程。
陈禄芬:合肥市骨干教师,曾获安徽省高中美术优质课一等奖,合肥市双新课程大比武一等奖,合肥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研究绘画创新表现,指导学生多次获省、市级各类奖项。
杨任静:曾获部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合肥市高中美术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合肥市双新课程大比武一等奖,省级比赛优秀指导教师,深耕传统书画教学,推动传统文化与美育深度融合。
二、学科建设:多维课程育素养,创新融合启未来
构建“国家课程+社团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四维一体课程体系,赋能学生多元成长。通过“教学研训-馆校联动-场域育美”三个环节,塑造教师专业标杆地位,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学习到表达的完整路径,真正让美育浸润校园。
1. 分层课程
国家课程:通过国家课程的系统化架构,开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真正实现“以美培元、向美而行”的育人目标。
社团课程: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锚点,开设绘画、摄影、创意手工等多个美术社团。通过多元实践路径,贯通“审美感知—艺术表达—文化理解—创新应用”的能力链条。
校本课程:融合生活美学与传统文化,开发《向美生活》等多个特色单元课程。
创新课程:与安徽省博物院等多个场馆合作开展馆校合作美育课程,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发《校园文创设计》等课程。
2. 科研成果
美术组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其中许静老师主持市级课题《跨学科美育实践研究》,探索建立高中人文课程美育融合模式,结题获评“良好”等级,获合肥市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3.数智赋能
实施科学美育课程项目化融通,探索“AI驱动创意生成、数字制造贯通虚实、跨学科项目激活应用”的科艺融合。利用AI软件开展艺术生成创作课程,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激光雕刻画”课程,指导学生将想法创意转化为生成式美术作品。
三、特色活动:以展促创,艺彩飞扬
1.多元化展览 凸显学生美育素养
打造立体化艺术实践平台,让美育浸润校园。成功举办了多场市、校级美育融合课程成果展示,展示一六八中学美育教学成果,推广美育融合教学经验。
2.多维度活动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开展多项学科融合活动,鼓励学生以跨学科视角感受艺术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四、育人成果
近年来,合肥一六八中学学生艺术作品累计入选各级美术馆展览1200余件,斩获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一等奖30余项、多项市级奖项,形成“金字塔式”艺术教育成果矩阵。其中,赵高阳(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作品类一等奖)、鲍晨光(第六届"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优秀奖)等6人获国家级权威赛事最高荣誉。
五、未来展望:绘时代画卷,育艺术英才
1.课程升级:以“育人”为核心,数智驱动下探索跨学科课程,开发“美+技”、“美+心”、“美+文”等融合课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
2. 资源拓展:积极拓展馆校共育活动,未来将打通“创作-传播-反馈”环节,融入真实社会语境,拓宽美育资源,增强艺术与生活的联结。
3. 品牌塑造:作为合肥市“庐美校园美育融合基地校”,美术组将以校园美术馆等校园艺术场域建设为平台,打造“美育场域”,开展多项美育活动,提升学科影响力。
选择合肥一六八中学,让艺术点亮人生!美术学科组诚邀您执笔绘梦,共绘教育华章!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