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9 浏览量:599次
——参加2021年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1年7月15日至18日,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之际,历史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这场盛会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联合主办,会议在延安大学召开。合肥市方海霞历史名师工作室以及合肥一六八中学潘文杰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6人同行,参加这场属于历史教育者的饕餮盛宴。
本次盛会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会议主题“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立意鲜明。两天的会期历史教育者们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阐述自身对于历史以及历史教育的理解。专家讲座、示范课、专题学术论坛不一而足,围绕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承担的救亡图存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讨论当下中学历史教育该往何处去。
会议的最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总结为大会既是一次智慧者的分享,更是一次贡献智慧的众筹。“分享”也好,“众筹”也罢,智慧碰撞过程中总是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勃所云:“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历史是什么?如果我们套用百度百科的解释: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然而这些字里行间理性客观的概述只会让我们觉得一丝冰凉却无法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与温度。
历史是什么?每一个人的理解总是不尽相同的,然而不管结果如何,历史的主题总会是人,是人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辉煌而又灿烂的人类文明。这次盛会使笔者感到欣喜的是,短短两天的会期里,这种思想贯穿全场,使人有相见恨晚之感。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黄道炫教授带来的《中共根据地的成长——从苏维埃到抗战》。历史从来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光辉伟岸,而是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快乐也会有痛苦,会晴空万里也会乌云密布。黄教授给我们展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即是如此,就像一个婴儿一步步长大,我们会欣喜于他开始咿呀学语,也会担忧迈开双腿的时候可能的跌跤。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历了诸多磨难:会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会面对内部的分裂和背叛,会遭到国际的干涉,会产生思想方面的分歧。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经历种种之后,我们的共产党最终才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与会之余,笔者一行造访了枣园旧址。革命年代,枣园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4年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一道道指令从这里传出,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而笔者所看到的的枣园,除了那些书写在历史书上的文字,更多是人间的烟火气:党的领导者们自力更生纺纱织布,开凿出使旱地变成水浇地的“幸福渠”,搞舞会和放电影的小礼堂,进行演讲的讲台……这些人间烟火气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党从来都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始终跟人民走在一起,这样的党又如何不会取得成功。1947年3月自以为取得重大胜利的蒋介石踌躇满志来到枣园毛主席曾经居住的窑洞,看到毛主席使用过的纺车,内心应该已经预感到了国民党的穷途末路了吧?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西安铁一中高级教师李元亨执教的《经始大业——未曾辜负的选择》一课。创业多磨难,守业更不易。建国的元勋们无法看到如今这盛世,但这盛世却最终如他们所愿。经历重重磨难,打败无数敌人,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而摆在他们面前的确实更加艰难的前路。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李元亨老师从“新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工业化”、“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工业化”、“为什么坚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问题展开,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课堂佳境。当今的中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拥有全世界最齐全工业体系的东方巨龙,这是我们交给历史的完美答卷。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构建“一带一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承担着属于中国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政党,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选择的正确性。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新时代历史教育研究选题创新取向专题论坛。在论坛上,老师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张志勇老师主张创新照亮历史课堂,领悟教师三重境界,乐教懂教善教;王光宇老师介绍新课实施的学习设计案例,全面展示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由安静的课堂到主动的课堂再到成长的课堂的最终追求……论坛上,老师们侃侃而谈,围绕教学,围绕学生。历史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历史是我们的,历史也终归是下一代的。而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历史是什么,可能正如孟浩然诗里所描述的那样: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这就是历史!
(供稿:教科室 合肥一六八中学潘文杰名师工作室 周冬冬 编辑:唐珊珊)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