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28 浏览量:2519次
李庆春
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在顶层设计上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观点,这种核心素养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二是各个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相对于之前的素质教育的提法,对培养对象从多方面进行重点的素养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明确了方向,更加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要求有哪些
1.生命观念: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2.理性思维: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
4.社会责任: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学科教育中生命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
应该讲以往的学科教育教学在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上是比较突出的,也能够注意价值观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老师也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但我感觉教材体系以及许多老师在生命教育及社会责任教育方面是缺乏的,所以提出对学生进行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要求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40多名学生。《中国青年报》等有关权威机构披露:在17-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而诱因往往却并不是生命难以承重之事,不过是一次考试,一句批评甚至一块橡皮、几块钱而已。用死亡来赌气,威胁亲人,报复他人,逃避挫折,回避生活现实,对生命轻贱的现状令人堪忧。与此同时,青少年伤害甚至杀害其他生命的事件也屡屡发生。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虐杀小猫事件,北大、复旦投毒案,邯郸26中、广东开平校园欺凌事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案件,家长心碎,老师痛心,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每一个有教育良知的人都不禁要问,这些孩子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生命教育”的缺失成为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玉芳曾经表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对于人类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利己主义的倾向。他们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比较强,但对于他人责任感就比较弱。”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其实是因为在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高中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而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表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或者漠不关心,或者盲从,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前几年烧砸日系轿车事件,充分反应了中国的青少年有爱国主义情怀,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漠,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能关爱他人。
三、如何在高中生物教育中践行生命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核心素养教育
(一)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在发达国家,生命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在小学、中学各科课程中渗透了生与死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活着能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面对死亡不惧死亡,对生命的价值具有理性和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通让每一个孩子生活的阳光快乐。这些孩子将来长大以后也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同时也能够为理想勇敢追求,不怕牺牲,这就是生命教育的意义。
那么如何进行生命教育呢?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尤其是生命科学更适合在多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进行生命美的教育,通过要学生充分领会生物的形态美、协调美、统一美、循环美等,学生自然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2、开展专题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3、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要注意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学校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价值。
4、通过我校的校园微课程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单独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专题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专人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
(二)社会责任教育
社会学家们认为,当一个人富有责任心时,他(她)的自我便真正开始形成。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疼爱,使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要求过高过多,对自己的要求却低而少。显然,他们缺失的是责任感。人人有足够的责任感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更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将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有不利影响,更谈不上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和谐发展了,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刻不容缓。
1、联系生活实际,唤醒责任意识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社会的问题必然与人有关,是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一定与生命科学是密切相关的,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解决人的问题是科学的方法,脱离了科学方法解决人的问题或者人类的问题一定会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例如人口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如何解决人口问题,不顾人口发展规律,不顾人类自身健康需要的方法是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不负责任的表现。再如,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近年我国的快速传播,学生要从科学的角度去掌握其原因,用生物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更容易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的素养。
2.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意识
身正为范,言传身教重细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学生能不能具有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周围的人有没有社会责任,家长没有,老师没有,校长没有,学生怎么可能有社会责任呢?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教师首先要朋友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也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跟着老师必然也会对社会产生责任感。
3、从日常小事入手,抓教育契机
“教育无小事”。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小处着手,要求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比如过马路闯红灯和不走斑马线,说起来是个人的行为习惯,但它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交通秩序,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习惯,关系社会文明的进步。再如学生看见老师打声招呼,看似学生对老师有没有礼貌,但往大的方面想是反应社会有没有尊师重教,学生都不尊重老师,社会又如何尊重老师呢?所以要找准契机,把握教育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4、利用班会课及课堂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主题班会是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自知自觉认识社会责任的重要,也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具有社会责任作为自身成长的必要内容。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味的说教可能有一时之效,终难以成为学生内化的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参与,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将来对问题的解决。
一个人,学生时代学的一些知识以后可能遗忘,但责任感会陪伴他的终生。培养责任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的渐进过程。它既不是单纯的向学生讲述道理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就会成功的。它需要意志的支持和实际锻炼,更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