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2023级

把春天搬进课堂里 ——记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年级融通课程“赏牡丹·读唐诗”

发布时间:2024.04.07 浏览量:462次

牡丹怒放春意浓,融通课程向“美”行。4月7日上午,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一(24)班的同学们在学校美丽的牡丹苑里,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阅读课,师生们一起赏国花、读唐诗,悦读天地之书,感受自然情怀,品味文学之美,沐浴艺术芬芳。

 

图片1.png 

 

本节课围绕“牡丹之美”主题,以鉴赏唐诗中的牡丹诗为主线,通过“读唐诗,了解牡丹知识”“品唐诗,分析牡丹意象”“诵唐诗,传承牡丹文化”三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牡丹的自然之美、精神之美。适时穿插牡丹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承载的文化史、作为国人审美的对象所孕育的绘画、音乐作品,巧妙体现学科融合理念。

 

图片2.png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上课伊始,语文老师饶晔以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导入,指出诗人把芍药、荷花与牡丹对比,突出牡丹挺拔的骨格和深远的情韵牡丹象征的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接着由第1小组的学生代表章博轩分享诗中的生物知识,介绍牡丹与芍药的区别,并分析了一六八中学牡丹园花开茂盛的原因,同学深入理解了诗人笔下的牡丹形象。

 

图片3.png 


诗中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也反映了京城赏牡丹花的风俗饶晔老师引用宋代周敦颐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让学生探究为什么唐朝人甚爱牡丹。

2小组的学生代表施行健和宋睿宸则从我国牡丹栽培与欣赏的角度补充历史知识,让同学们感受牡丹花的形状、色泽等与唐朝的时代风貌、唐人审美意趣的契合。


图片4.png图片5.png                图片6.png

 

在自由诵读环节,同学们品读了一组唐歌,并比较其中牡丹花意象的不同。通过对比阅读,同学们发现唐诗中的牡丹形象是多元的。整体审美上体现了花之富贵的共识,同时有不同的意趣情感以美喜爱为主,偶有思考与批判大多数诗人都赋予牡丹人的精神气韵,体现了古代文学创作中的“比德”传统。饶晔老师结合这一特点补充了诗歌以花喻人的写法,以唐代诗人罗隐牡丹诗中的“任是无情也动人”在《红楼梦》中被用于象征薛宝钗为例,让学生找一找《红楼梦》中其他女子相关联的花,体会人与花的气韵相通之处。

 

图片7.png 图片8.png 


牡丹的艺术形象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艺术,体现出人们对牡丹不同层次的审美。课堂的第三环节,美术科代表李娜向同学们介绍了几幅牡丹主题绘画,从光影、线条运用角度,鉴赏牡丹画的写意特点;音乐老师潘红结合现代歌曲《牡丹之歌》的歌词意境介绍其调式及旋律运用,并与同学们一起放声歌唱。通过艺术欣赏,同学们感受到了“牡丹之美”主题下,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表达和精神层面。

 

图片9.png 

牡丹苑里惠风和畅,花香怡人,同学们循径而坐,沉浸其间,未觉时间流逝。下课时,饶晔老师引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勉励同学们珍惜美好青春,心中永存一朵盛开的牡丹花。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本节课是合肥一六八中学“融通课程”体系下的“融通阅读项目”的一节实践课,是高一年级积极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一节创新课。课前,校党委书记吴菊文,校长罗在兵,副校长苏键、许静,教务处主任汪玉慧,高一年级副主任任杰,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吕东锋等都从课程设计实施方面给予了专业指导,高一24班的师生们也做了充分的阅读准备,历史老师周冬冬,生物老师王婧宇,音乐老师潘红、纪思思,美术老师许静、陈禄芬等围绕学习主题推送了学习资源。


图片12.png 

合肥一六八中学贯彻落实教育部“五项管理”精神,五育并举,阅读始终,坚持“人文引领、文理并重”,积极推进师生全员、文理全科、贯穿全程的“融通阅读”,引导学生从丰富的阅读资源和阅读活动中汲取养分,将阅读所得融会贯通,为成长赋能,为幸福人生奠基。新课程,新阅读,把春天搬进课堂里,这节课会为合肥一六八中学建设高品位、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提供新的灵感。

 

供稿:高一年级 饶晔 审稿:任杰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