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3 浏览量:1318次
今天,我们谈到端午节的来历,总是认为它与纪念屈原有关。但其实,端午节最原始的涵义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因此也被称为“卫生防疫日”。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农历五月正值仲夏,气温升高,植物葱绿,百虫活跃,蚊蝇滋生。为了防治疾病,古人在这一天会把家里打扫干净,并在门框上挂上青翠的艾草和菖蒲以驱赶蚊虫。
此外,手巧的姑娘媳妇们会用菰叶裹泰米捏成小角弓的造型,放置沸水中反复滚煮,少顷,粽叶香飘十里。
头上画着虎符的孩童们揣着几颗刚出锅的香粳白玉团便要往河岸奔去,阿婆则连忙将加入了朱砂、雄黄、香药的五彩香囊系在他们的腰上。
走近河岸,只见水面上各式龙舟争先后渡,男人们唱起高亢激越、扣人心弦的船歌,颇有“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一幅幅民俗风情画生动地描摹出端午习俗中千奇百怪的众生相,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人们在端午节表现出来的的欢乐、求憩、祈福的愿望,也充分体现出先祖们追求天、地、人之间自然和谐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
古代先哲们认为只有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这个世界才可“生生不息”,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以和为贵”“仁和万邦”等包容、开放的思想,并将这种人文关怀投向全人类,
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里所传递出来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幸福的生活理念到今日中国提出生态发展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一带一路等各式尝试,都彰显了中华文化“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文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
它们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亦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文化自强的优势所在。
供稿:高二(1)班 钟凯闻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