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2024级

墨香纸韵间的历史回响 ——皖南文化研学之旅心得(23班)

供稿:高一23班 许文萱 审稿:张文生 发布时间:2025.04.01 浏览量:27次

踏上皖南这片文化沃土,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胡氏宗祠的庄严门楣、绩溪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徽墨文化园的淡淡墨香、宣纸文化园的纸韵悠长、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革命印记,共同构成了这次研学之旅的丰富内涵。行走其间,我不仅用脚步丈量了这片土地,更在心灵深处与历史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30E4F06A610F710803F7B42A47928688

 

龙川风景区的灵山秀水中,胡氏宗祠静静地矗立了六百余年。踏入宗祠的那一刻,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油然而生——门外是潺潺的龙川溪水,门内是肃穆的家族记忆。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宗祠,每一根梁柱都镌刻着胡氏一族的故事。讲解员指着一块斑驳的匾额告诉我们,上面"忠孝传家"四个大字正是胡氏家族的精神内核。我特别注意到宗祠天井的设计,四水归堂的格局不仅体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更与龙川的水系形成了奇妙的呼应。站在祠堂中央,抬头可见马头墙的飞檐勾勒出的天空轮廓,低头是青石板缝中顽强生长的小草,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正是徽州文化最生动的写照吗?

 

C0806F90AFBC908F43AC0E4C510916C3

 

在绩溪博物馆,一件件青铜器、瓷器、古籍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演变。当看到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的族谱时,我不禁思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保存自己的"数字族谱",让未来的子孙也能触摸到今天的文化记忆?展馆中关于徽商历史的介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那些走出大山的徽州商人,带着家乡的笔墨纸砚闯荡四方,最终又将财富与文化带回故土,这种开放与坚守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当代青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很有启发。

 

BBC6221274BA7E8EB43D4602E7FCBA0A

507C58119EAF742A5185D51F6EF1C565

 

徽墨与宣纸,这一黑一白的文化符号,在皖南的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在徽墨文化园,我有幸参与了制墨的部分工序。捣烟、和胶、捶打,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匠人倾注极大的耐心与专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傅告诉我,一块上好的徽墨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正如一个人的修养需要日积月累。而在宣纸文化园,当手指触碰到那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的宣纸时,我忽然理解了为何中国书画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墨色,还有匠人对材质的极致追求。站在捞纸池边,看着纸浆在水中舞动然后被巧妙地捞起成型,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标本,而是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的生命感悟。

 

267C7AC3B46ABF3A0425855AA3751F29

 

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的革命历史,为这次文化之旅增添了红色的维度。走进那些简朴的房舍,触摸着粗糙的土墙,阅读着发黄的历史照片时,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讲解员讲述的叶挺将军"囚歌"故事,让我明白在这片如画的山水之间,也曾有过血与火的洗礼。特别让我震撼的是展馆中陈列的新四军战士用徽墨书写的战地日记,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将文人风骨与革命意志完美融合。这种文化底蕴与革命精神的交织,正是皖南文化最独特的魅力所在。

 

11E394D0137B00FAB92C1BFF2D3F24CC

A714FE892A90DFD1C2AAFD42F5B89925

 

这次研学之旅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在绩溪徽墨文化园,我看到年轻设计师将传统墨锭造型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在宣纸文化园,发现古老的造纸技艺被应用于现代艺术品创作。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不是机械地背诵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话。正如一位工艺大师所说:"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当我在胡氏宗祠看到当地小学生正在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时,更加确信:文化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流向未来。

归程的大巴上,我翻看着手机里记录的数百张照片和密密麻麻的笔记,突然发现这些外在的收获远不及内心的变化来得深刻。这次研学之旅如同一场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让我触摸到了教科书之外的真实历史,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那些宗祠里的家风训诫、墨香中的匠人精神、旧址中的革命意志,都将成为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愿做一座小小的桥梁,连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社会的创新活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供稿:高一23班 许文萱

审稿:张文生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