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胡文宸、吴丹丹 审稿:张文生 发布时间:2025.03.12 浏览量:206次
从开学至今,同学们在朝夕相处中逐渐熟络,友谊也在点滴中不断升温。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浮现。面对某些同学的行为,我们可能会在朋友面前忍不住吐槽或抱怨。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现象愈发普遍,甚至衍生出了一个网络流行语——“蛐蛐”。
针对这一现象,高一(10)班积极响应年级“远离背后蛐蛐,做‘消谣’之人”的主题号召,精心策划并开展了“碎蛐防蛐,掰‘曲’为正”主题班会,旨在帮助同学们深刻认识“背后蛐蛐”这一不良行为的本质及其危害。
班会伊始,汇报人方子鸣以一段朋友间的日常对话为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蛐蛐”行为的典型场景,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随后,他通过“析蛐”环节,从词源解析入手,结合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背后蛐蛐”的行为特征及其负面影响。他特别强调,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人类社交本能在复杂环境中的一种适应性表现,但其是否具有破坏性,取决于个体能否觉察到自身的心理需求,并通过更健康的方式加以满足。理解这些心理机制,不仅有助于减少人际伤害,更能促进自我成长——因为对他人的议论往往是一面映照自身内心的镜子。
紧接着,班会进入“碎蛐”版块。汇报人从受害者、旁观者和议论者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详细讲解了如何在不同角色中粉碎不当言论,正确应对“背后蛐蛐”行为。他引用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当我们停止用舌头对准他人时,才能腾出嘴巴品尝生活的甜味。”这一环节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思考。
在“防蛐”部分,汇报人以“雄鹰从不理会麻雀的叽喳,因为它知道自己的高度让那些声音永远够不着”为引,鼓励同学们通过提升自我、追求卓越来抵御外界的非议。同时,他提出了班级“三不原则”: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不背后评价他人缺点、不通过贬低他人建立友谊。这一倡议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响应。
最后,班主任付晓敏老师对班会进行了总结。她引用古语“谣言止于智者”,强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希望同学们能够时刻谨言慎行,对谣言保持清醒的判断,不做“背后蛐蛐”的传播者或参与者,努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此次班会不仅让同学们对“背后蛐蛐”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大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高一(10)班的同学们将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际交往,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