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24 浏览量:1487次
中华世纪坛序有言:“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育,唯我无双。”古往今来,先秦的经典震古烁今,启迪后人。11月23日,在特高级语文教师王家良的带领下,高一(8)班的同学们一起走进了荀子的《劝学》,品评哲思。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何在?这是王老师让同学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在《劝学》中,学习使人成为君子,具备圣心。王老师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在同学们踊跃地各抒己见之后,他让同学们对这篇先秦名篇的论证思路有了清晰的划分。接着,王老师又提出:“怎么样学习才能具备圣心?”在同学们积极思考下,并相互交流后,王老师将其概括为三点:积累、坚持、专一。他还用《乔布斯传》中的名言,向同学们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价值。“我们应体悟文章的美学,使他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他说。
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在本堂课中,读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课堂开始,王老师与同学们共读此文,初步了解,在临近尾声时,王老师让同学们再读此文,新的感悟让同学们读出了与刚开始时不同的语感,既是尾声又是新一轮的课堂高潮,达到了余音绕梁之美。
王老师在本堂课中不仅让同学们学习了《劝学》一文,还让同学们对学习的本质以及荀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华文化犹如香茗,只需要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文化,大国底蕴,有千千万万像《劝学》这样的名篇,等待我们去品读。
课后,高一语文学科组又进行了深入交流,主要围绕着王老师本堂课的思路开启了头脑风暴,精彩纷呈。各位老师不仅立足于《劝学》文本,探讨了重点语句的理解,还探讨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底蕴,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老师们始终扎根于教学前线,牢牢把握住新课改的方针,不断寻求新课改下先秦诸子名篇的教学新思路,既要打好语言基础,又要超越语言的教学,帮助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先秦诸子的时代是“轴心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老师们在研讨时,始终围绕着“文化意蕴”以及文章的“文体艺术”,抽丝剥茧,逐一推进。由文章的论证手法入手,努力打造一个让学生从文入境的高效课堂。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科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合肥一六八中学学子择善修身,立学济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扬帆筑梦,奏响为国奋斗的最强音!
供稿:高一年级 王紫藤
一审:谢婉滢
二审:刘湘玲 朱昌平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