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钱雨瑶、陈影 审稿:唐天辉 发布时间:2025.06.27 浏览量:401次
——合肥一六八中学地理组学科风采
在合肥一六八中学,有这样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理学科团队。他们以生为本,深耕教学与科研;以实践为翼,打造特色课程;以竞赛为桥,培育创新人才。团队始终秉持 “学习型、研究型” 发展理念,在地理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成果斐然。
一、教学创新:构建高效课堂,践行以生为本
地理教研组以 “高效课堂” 为核心,通过 “四课”(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汇报课)、同课异构、一轮二轮视导课等多元形式,推动教学质量提升。陈影老师多次承担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任务,刘亚冰老师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展示优质课,展现了团队扎实的教学功底。
团队注重将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沉浸式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抽象概念。同时,结合农业生态园规划、土壤系列实验(如土壤组成、剖面、质地、盐碱化探究)等实践课程,深化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地理教研组的老师们积极参加省市级比赛,在近几年各类比赛中获奖。
二、科研引领:深耕学科教研,赋能专业成长
教研是教学的 “引擎”。近年来,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团队承担多项省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
三、特色课程:打通课堂边界,探索地理之美
(一)实践课程:行走的地理课堂
团队构建 “校内实验 + 野外考察 + 学科融合” 的实践体系:
校内实验:开展月相观测、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海水盐度密度实验,以及南艳湖植草沟水循环探究等,让实验室成为地理原理的 “验证场”。
野外考察:组织巢湖 “圩田” 水利工程调研、紫蓬山土壤剖面分析、江淮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关联考察等活动、巢湖平顶山地质考察、金寨植被和乡村振兴考察,舒城县桃溪农业现代示范园考察。
农业实践:开设《常见农作物栽培与管理》校本课程,利用校内生态园开展种植实践,学生从选种、耕作到养护全程参与,体悟农耕文明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
(二)竞赛课程:培育创新人才
地理竞赛是团队的闪亮名片。每年开设高一高二竞赛课程,邀请著名高校教授开展“地球生命演化”等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地球科学竞赛教练培训。近三年竞赛成绩稳居全省前列:
2021年:13 人获国际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安徽赛区一等奖,2 人晋级全国赛;
2022年:多位同学获地理科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其中一位同学获全国银奖、一位同学获全国铜奖;
2023年:52 人获安徽赛区一等奖,5 人入围全国决赛,斩获 2 金 1 银 2 铜,李荣彦、徐启航同学获“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2024年:42 人获省一等奖,1 人获全国赛金牌(合肥唯一),陈影、张超树等 10 余位教师获 “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称号。
2025年:16人获省一等奖,43人二等奖,61人三等奖,安徽省获奖人数名列前茅;1人获全国赛银牌,1人获得全国铜牌。
(三)学科融合:拓宽思维维度
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开发“古诗词中的地理”“气象与奥运” 等跨学科课程,将地理与文学、体育、航天等领域结合。天文社组织的 “逐梦星辰大海” 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解读宇宙奥秘,培养综合思维。
四、团队建设:青蓝相继,共筑教育梦想
学科组注重教师梯队建设,通过“集体备课+名师引领+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提升团队战斗力。
集体备课:每周固定开展“三定”(定时间、地点、主题)备课,共享教学资源,研讨新高考命题趋势。
名师引领:积极参与省市级教研,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目前团队有市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 6 人;
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教学比武”等形式加速青年教师成长,陶晓静、张金等青年教师在实验教学说课、命题比赛中屡获市一等奖。
五、未来展望:行稳致远,再攀高峰
从地震科普站到地理生态园,从VR 技术应用到跨学科实践,地理学科组始终以创新为动力,以育人为根本。未来,团队将重点推进:
深化教科研:聚焦“情境教学”“学科融合”,打造更多精品课程;
拓展实践场景:开发 “地质 + 生态 + 文化”深度考察线路,联合高校开展科研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辐射引领:通过校际联合教研、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分享教学成果,推动区域地理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地理教研组,这支团结奋进的团队,用智慧与汗水诠释着地理教育的魅力——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实践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在未来的教育征程中,合肥一六八中学地理学科组将继续逐光而行,为学生的成长赋能,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添彩!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