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0 浏览量:412次
揭秘分论坛:拔尖创新人才家校社协同培养路径探索
5月18日上午,由清华大学携手合肥一六八中学举办的“大学中学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高端论坛”在美丽的一六八校园隆重开幕。各分论坛从不同角度,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合肥一六八中学成德楼五楼会议室分会场,与会嘉宾们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家校社协同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地交流和探讨,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校长陈炳炎主持会议。
热烈的讨论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来自各大初中名校的教育专家及拔尖创新行业企业翘楚,纷纷各抒己见,共谋人才培养大计。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芙蓉分校校长丁富城,首先就“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表达看法。他表示,要培养能够为祖国发展攻坚克难的人才,就必须特别关注创新拔尖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合肥滨湖寿春中学校长洪志远,用金丝楠木的生长过程比喻人才的成长周期。他提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由“英才选拔”转向“适才普育”,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充分关爱。
宁国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汪庭斌,结合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经历,现身说法做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永不退休的班主任,父母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地托举孩子向上发展。此外,他还强调了有效阅读对人才塑造作用,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认同。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望湖校区校长汪蓉,则结合四十八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指出,在初中阶段要对创新型人才早发现、早引导、早培育,注重以发展核心素养赋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要着力提升教师创新能力,制定一生一案培养计划。同时,她也表达了对整合社会资源,开拓育人渠道的重视,认为要加强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南校区校长薛明浩认为,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家庭教育是基石,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土壤。他倡导,要加强家校社多方合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教育搭建多样化平台。
合肥四十八中学校长王浩则主张,将创新人才和学科拔尖分开来看,分而谋之,合而育之。他特别提及四十八中的高校实验室学习课程,希望各方应“为让孩子们树立科学信仰”而共同努力。
清华附中合肥学校校长俞家新认为,中小学阶段要养成孩子好的身体、好的三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为创新拔尖人才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不忘教育初心,不能急功近利。
长丰县朱巷中学校长薛信柱提到,用适合的教育,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人才。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天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合肥市庐阳中学校长汪晓军认为,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能力和养成习惯,集中精力从事“不带有目的性”的教育。
无为中学副校长骆宇虹则分享了无为中学对科普教育的重视,肯定了高校引领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呼吁大中小学要同频共振、资源共享、结对帮扶,共同塑造、培养高分亦高能的时代英才。
五十中南区副校长傅立冬呼吁家校共育搭建拔尖学生的培养平台,学校要以多种形式帮扶家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合肥市第五十中学东校教育集团校长张斌认为,要强化对拔创人才的心理培育,他们在智育上比同龄人走得快,心理上就更容易感到孤独,希望各界能重视拔创人才的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助理程宝忠,从企业立场指出,科创领域人才面临缺失现状,中小学教育阶段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生涯规划,大学专业的选择应契合民族复兴发展方向,契合个人兴趣、特质。并表态会尽己所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育人方式的变革,育人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家校社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有序推进。合肥一六八中学将在清华大学的引领之下,一以贯之勇担名校责任,不断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推进育人质量提高,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适宜场域。
(供稿:梅青 审稿:陈凤)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