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9 浏览量:499次
编者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合肥一六八中学新高二年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提升文化的育人功能。
人民日报有评:“如果没有生生不息,丰厚滋养的根与魂,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馈赠的珍宝,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吾侪理应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自信,执笔传承,敢于创新,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文化圣火,方可亘古绵延。于是今天,高二1班的同学们来到安徽省美术博物馆,共赴一场文化盛宴。
首先来到的敦煌壁画艺术展,感动又快乐的一站,余秋雨写道:“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当我伫立在展厅中,在与佛像对视的瞬问,手脚冰冷冷直面着藏经洞的空空如也。宏伟的佛像和渺小的我,在一千年前的壁画前共同呼吸。鸣沙山的风声嗡嗡作响,它裹挟着细沙,吹散了月牙泉的泪光,在丝绸之路上被人遗忘。此刻我们在数字存储的世界里,凭吊遗失的美好。与此同时,更吸引我们的是那不改初心、宁承使命的匠人,当螺丝和铁钉代替精致的榫卯结构,当动画和电影代替成沓的小人书,当流行和趋势代替苦心经营的钻研,当精密的机器代替灵巧的双手。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亦在不断萎缩;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亦在不断遗失。而在这灯红酒绿、喧器浮躁的世界中,总有那么一群人,宛若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耕牛,默默地坚守着那积淀了千百年沧桑的文化和传统。他们奔赴敦煌,在西北的大漠风沙中兢兢业业钻研几十年,利用数字技术使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容颜永驻”;王津长居故宫,在修复文物的“老平房”埋首就是四十载,以精巧的手艺让无数古钟重获新生。“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这不仅是一种崇高的选择,更是一种深沉的智慧。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大奇之美——徐悲鸿经典作品展。有人说:“艺术是无用的。”徐悲鸿却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充实国力了。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军阀混战,外寇入侵,人民水深火热,山河千疮百孔。报纸上的每一则战败消息都在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爱国青年的心,鼓动着他们为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徐悲鸿也不例外,他先是困顿上海,后又负笈他乡,学成归国后毅然投身于兴国的浪潮之中。同学们凝视着画作,与近百年前的中国对话。在《田横五百士》这幅油画巨作中,徐悲鸿营造了一种大丈夫立足天下、视死如归的悲壮气氛。只见画作中天空浓云翻滚,身着红袍的田横拱手与众父老乡亲们告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幅史诗般的画作通过对英烈事迹的再现,颂扬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族侵略时坚贞不屈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战火纷纷的祖国与满目疮痍的山河,鲁迅用文字救国,徐悲鸿则拿起画笔作武器,一面推动中国绘画的革新,一面为支持抗日救亡运动而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没有被淹没,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像战士一样勇往直前,逆流而上,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磊落襟期任诋嗤,推排气象与时移。摘毫漫诧遒风骨,身是江南旧画师。”回望徐悲鸿凝重而奔放的人生,很难不为其高尚的品格与卓然的才情所动容。
苔痕细读月同韵,千载延魄后人承。在文化的天平上,传承与创新,少一样都不行。在参观了美术馆后,吾侪更应当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树立文化自信,引入创新活水,返本开新,在我们5000年的文化河床上,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文化土层中,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实现文化的“美美与共”。
(供稿:高二(1)班 李湘茹 审核:轩阳梦)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集团学校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