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教师培训|合肥一六八中学教师参加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

发布时间:2023.07.24 浏览量:637次

——聆听大师“传道”  践行“温故知新”


7月19日,为期一周的第二十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满结束,合肥一六八中学语文学科主任黄艳艳老师应邀参加。

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是由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香港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香港新亚中学承办的。目前已走过20个年头,本届研修班的主题是“《论语》学做人”。


大合影.png


本次研修班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课。香港中文大学是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而成,迄今已过甲子。其中的新亚书院是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与唐君毅张丕介诸先生创办的。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新亚书院校训为“诚明”,语出《中庸》。新亚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钱穆先生等人以新亚书院为基地,为当时花果飘零的中国文化保留了血脉。

后人继承遗志,在钱先生过世后,成立“素书楼文教基金会”。基金会常年坚持举办针对中学教师的国学研修班以及针对中学生的国学夏令营,立志传承文脉,推广国学。这些活动已持续20年之久。


合影1.jpg


这次的传统文化研究班,可谓大师云集。有现已八十高龄的钱穆先生弟子、台湾国学名家、台湾艺大辛意云教授;有香港天主教公教教研中心徐锦尧神父;有致力于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华文化研究的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汉语中心主任施仲谋教授;有淡泊名利潜心修德的志莲净苑梁瑞明院长;有现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的周佳荣教授;有香港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李学铭教授;有中国语言大学教授,钱穆先生孙女钱婉约教授。他们均围绕着“《论语》学做人”的主题,从不同角度给学员们剖析《论语》。

这次研修班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与学员交流。在欣赏美丽的港中大校园风景的同时,学员们还前往“志莲净苑”聆听大师讲学,领悟佛法奥妙。讲座和参观之余,学员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在最后的集中汇报中,大家首先对主办方、承办方表达了感谢,同时更是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学习《论语》的所得。(文后附黄艳艳老师交流发言一篇)


合影2.jpg


离开港中文前的最后一晚,学员们开展联谊活动。每组的组员都很团结,大家纷纷亮出绝活。我们能听到来自两岸四地的陌生但又熟悉的“乡音”;我们能看到随歌而舞、原汁原味的《达坂城的姑娘》;我们欣赏到兰州大哥带来的动听的笛音;我们舞出一曲草原上的交谊舞……在思想碰撞中结识,在欢声笑语中分别。

人生贵在成长,与友人交流可以碰撞出别样的思考,聆听长者教诲可给自己指明迷途。本次研修活动,很多学员都表示获益良多。“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太多可以汲取的养分,一线教师在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前提下,还将星火燎原、杏坛布道,让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生活的力量。


合影3.jpg

 

附:黄艳艳老师学习心得发言

各位在座的专家学者和来自两岸四地的同行们:

大家好

韩愈的《师说》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说,但是在这次的研修活动中,我对其中的字词有了格外深刻的认知。一为“师者”,二为“解惑”。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历史上的孔子是儒学大师,著名国学家、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是大师,新亚书院的诸位教授们是港中文的大师。很高兴这次的研学之旅见到了这些大师们!

在来港之前,人到中年后的我时常存在一些精神困惑,如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也曾经买过很多书来寻找答案,但都有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之感。这一次的国学研修主题是:读《论语》,学做人。这个主题似乎跟我的困惑紧密相连,所以于我而言,这次活动也是一场“求解”之旅!

《论语》是我们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读过的书,再读《论语》,于我们而言就是在践行“温故而知新”。

“知新”之一:我来自合肥一六八中学,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学生。这次的活动让我走出校园、走出省门,听到很多不同的见解,进而也加深了对这八个字的理解。

徐锦尧神父有一个很有趣又很耐人寻味的观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一直以来提到修养和成长逻辑,但是徐神父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把“修、齐、治、平”的顺序调整为“平、治、齐、修”。徐神父认为宏观的东西可以前置,拥有了天下大同、世界和平的宏观视野,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修身养性,做好个人小事。对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这不就是我校育人目标中的“国际视野”在年轻人的人生中发挥的作用嘛?

辛意云教授说“来自两岸四地”的老师汇聚一堂探讨“学做人”。各地老师们的交流自然可以帮助我很好的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对“做人”的探讨又极为接地气。接的是什么地气,大约是生活之气、为人之气,就像《论语》中所说的“忠恕”“老吾老”“幼吾幼”等内容。这都是在强调人们的同理心,也与我校的“平民情怀”的要求不谋而合。

“知新”之二:再读《论语》,读出人生。让我们来看看大家们的人生。孔子27岁创办私人学校,55岁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68岁才回到故土;钱穆先生40岁任教于北京大学任历史系,60岁于香港创办新亚学院并任院长;这次活动中的教授们,70、80岁以上的比比皆是。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这些大家们是否精神“不惑”,我不得而知,但是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我却真切的看到了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而这份笃定的态度,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但是这些困惑往往大同小异。我的困惑,也许当年的钱穆先生也有,甚至孔子也有。我很开心,此行让我知道了在心存困惑的时候能到哪里找答案。看着台上的教授们,我在想大家都是讲《论语》,都是相似的内容,为何大师们讲跟我讲不太一样,认真思考,我以为年龄和阅历是不可忽视且难以超越的部分。“温故而知新”,今日我得一二,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一定还会不断“知新”。谢谢大家!

 

(供稿:黄艳艳   审稿:张文生)

微信公众号

0551-63803900/63803905

咨询热线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始信路179号

集团学校地址